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通村通组通学校
——环潭山区农民张光能为学校修路
作者:张顺

  本报记者 张 顺 通讯员 王长军
    12月21日,位于曾都区环潭镇山区的廖寨小学鞭炮齐鸣,师生笑逐颜开:出学校的一条坡陡路滑、崎岖不平的泥巴路,即将变成平整的水泥路——致富后的柏树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光能带着工程队来给学校修路了!
  “绿色银行”致富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乡镇企业当过推销员的张光能,回到家乡。当时,柏树湾山路崎岖,离随洪公路的最近点也有十几里,“山荒”无树,“水恶”少鱼,农民大多在外打工,许多农户纷纷外迁,是环潭镇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
    张光能发誓要改变“穷山恶水”的面貌,为大家闯出一条致富的道路。他承包水库养鱼,种香菇种木耳养山羊,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2002年,三个小村合并为柏树湾村,并海选村主任,他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戴,当选为村主任。第二年,他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意杨,在荒山种进口高产松树;组织村民学习食用菌培植技术,大力发展木耳、香菇;山场水库,养牛养羊养鱼;山边坡地,种芝麻棉花红薯……柏树湾村的“绿色银行”形成了,村民的收入迅速增加,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800元。富裕了的柏树湾村,修了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公路,还建了卫生室,实行了合作医疗。
  尊师重教助学路
    今年,柏树湾村的公路,不仅通到了村,还通到组,许多农户一出家门,就可以踏上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面,世住深山的村民过上
    了交通方便、生活富裕的好日子。
    一次,张光能到廖寨小学,看望在
    这里上学的本村孩子。那天正是下雨
    天,张光能骑着摩托车一下通村的水
    泥路面,驶上往学校去的路,一路的泥
    水就溅了他一身。廖寨小学坐落在一
    个山冈上,坡陡路滑,弯弯曲曲,中途
    还要从一个堰堤上经过,稍不留心,就
    会摔进堰塘或堤下。到校后,张光能与
    廖寨小学校长彭伟说起这段路,彭伟
    说,学校早就想修这条路了,可多方想
    办法,镇中心学校和廖寨小学一共才筹措了1万余元资金,要想修好这三四百米的路,难哪!
    “学校有困难,我们帮!”张光能慷慨出手相助。
    工程队联系好了,张光能又亲自联系购买水泥等材料。“现在水泥涨价了,估计修好这段路,我要捐助两三万元。”张光能告诉记者。
    “你个人拿钱?不是村集体捐资?”记者已了解到,现在的柏树湾村今非昔比,财力雄厚。
    “村集体的钱,还要用于发展,用于村民的医疗、养老等福利。我个人拿点钱,值!”张光能的话铿锵有力。
  爱国爱乡成长路
  “我只读了个初中,现在总感到知识不够用,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孩子们的条件好了,要让他们多读书,要为他们读好书创造条件。”张光能说,现在种植养殖,哪一行没有知识能行?以前守着宝山讨饭吃,还不是因为不懂科学,靠天吃饭?农民要真正富起来,不仅要有钱,更要有知识。
    廖寨小学副校长陈正强告诉记者,张书记带领乡亲致富有一个特殊要求,对每一个受到帮助的困难户都要求他们,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柏树湾村1组从陕西迁来的农民王青发,刚来时全家的家当值不到1000元钱,张书记帮他买房安下家,帮他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跑运输,还亲自联系学校,把他的两个孩子送来上学,并多次资助他金钱:“钱你拿去用,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一定要让孩子读好书,有困难找我!”
    现在,柏树湾村在廖寨小学上学的孩子有四十多人,张光能自己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他还时常来看看村里的孩子们。王青发的孩子王高潮已是三年级学生,记者问他知不知道是谁帮学校修路?小高潮点点头:“是张叔叔。”问他以后长大了干什么,他说:“也跟张叔叔一样。”
    “以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是上级要求大家帮助建学校。现在,是农民富裕了,主动帮学校建校。”廖寨小学校长彭伟感慨地说,张光能的捐助,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好教材,学生们一定会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成长为爱祖国爱家乡的有志有用之才。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通村通组通学校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