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渴望倾诉
——我市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作者:曹平平
留守的日子找谁说话 曾都区北郊五眼桥中学八年级学生张吉,新春开学以来心情开朗,学习劲头高涨。“我妈不走了!”张吉快活地告诉同学。张吉的母亲曹女士曾和丈夫在福建打工多年,将张吉托付给奶奶照顾。去年冬天奶奶电话反映张吉心情不好,说话越来越少,曹女士索性辞掉了工作。曹女士说,她一到家,张吉就活泼起来了,叽叽喳喳地说学校、说同学……” 尽管没有彻底结束留守状态,但张吉总算结束了“没人说话”的状态。“有个什么事,跟妈妈说说就不一样了。”张吉这样解释。 而昨天曾都区唐县镇小学五 (3)班的喻娇阳,寄给编辑部一封信,多处用思念、惊喜、憋闷、痛苦等词语诉说着她的留守感受。“春节结束了,我送爸爸妈妈到车站,他们紧紧抱着我,流着眼泪。司机提醒开车了,车带走了我的爸爸妈妈。我奔跑着,追赶着,大声喊叫:‘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我有话该找谁说?’” 在我市农村,每10个孩子中就有3个孩子处于留守状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烦恼,留守儿童需要倾诉的渠道,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情绪积累不利于身心 曾都区唐县镇小学教师雷宗国现在想起来还心痛,去年寒假前他询问20名留守生,父母能否回家过年,父母不能回家的孩子都流出了眼泪,甚至伤心大哭。他说,留守儿童盼父母回家,就是盼着释放一下情绪。 监护人主要是照料留守儿童的生活,更多的教育责任留给学校。往往留守儿童有了烦恼也没地方去倾诉,无从发泄一些负面情绪,久而久之重者会导致暴躁性格和攻击性人格,甚至是暴力倾向。有教师反映,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暴躁、攻击性强,而监护人只是简单批评,甚至对孩子采取过激行为,这更加重了孩子的苦闷和负面情绪,进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攻击性人格。 探索沟通的渠道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校一直将关爱留守学生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探索尝试了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农村中小学建立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中健康成长。营造“书香校园”,为留守儿童寻求心灵依托。 更多学校直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聘请心理专家进行有关方面的讲座,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位于洪山镇郭集村中心小学的曾都区首家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站,招募了10名“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辅导家庭作业、开展亲情联系、用爱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当然,留守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还需更多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各界的更多关爱。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郑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