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建设民生水利促进和谐发展
纪念第16届“3·22世界水日和第二十一届中国水周
  和谐发展,改善民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也是今年“两会”的一个主旋律。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饮水安全和防汛抗旱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灌溉、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等水利工作无不关乎民生。在第16届“3·22世界水日”和第21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我们共同探讨发展水利改善民生有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州是一个水资源欠缺地区,百川出境,无一客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5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步增加,我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构筑具有随州特色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障体系是水利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是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四个随州”建设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粮食主产区建设、打造“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建设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立足防汛抗旱安全,大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配置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注重洪水的资源属性,防止和减轻水工程对水生态的破坏。在新农村建设上,立足粮食安全,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御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着眼于饮水安全,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着眼于生态安全,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山川秀美工程,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树立新理念,完善新思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治水理念,调整治水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的水生态环境。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必须遵循水的自然规律,自觉约束人的活动,防止人对水的侵害,维护河库健康生命,有效保护水资源、水环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满足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需要。要坚持又好又快的理念。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各个环节都要立足“好”字当头,“好”字优先,不断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三是明确新目标,寻求新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根据随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不同层面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不断建立完善五大水利体系。即:构建平安水利。立足于科学防灾减灾,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构建“防、减、复”并举的防洪体系,健全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大力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城乡河道整治,千方百计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构建民生水利。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灌区节水改造,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的保证率。2008年,我们将解决1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千村万塘”工程,新建堰塘1000口,改造堰塘1万口。构建生态水利。要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白云湖水库工程建设,确保年内主体工程建成下闸蓄水,服务“一河两岸”新区建设和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继续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理。构建法制水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严格水行政执法,依法足额征收水利规费;进一步规范水行政许可,加快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水利工程“四制”管理,加大质量监督和稽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利。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发展体制;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基层水利可持续发展体制。
    加快水利发展,是民心所愿,民意所盼,让我们共同关心、支持水利事业,推动我市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市水利局局长 黄安一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建设民生水利促进和谐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