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特色产业、品车云名茶、写随州风光。
11日上午,春雨蒙蒙,随州日报社新闻采访采风团的编辑记者们,爬上位于曾都区草店镇的车云山,只见这里一垄垄茶树依山而种,一片片新叶拔翠吐绿,手挽茶篮的采茶姑娘在茶林中忽隐忽现……
一杯杯新茶的清香扑面而来,热情的车云山茶厂原厂长周国启和随州市车云山茶叶公司经理周恩忠将茶杯一一递给我们,品尝之后,便领着我们上山欣赏茶园风光。采茶姑娘们手指轻点,双手舞动,不一会儿,茶篓里就装满了新鲜的茶叶。“一天采2斤芽叶,如果叶尖一起采,一天可采6斤。已经采了一个星期,还要采十几天。”来自河南信阳的张元玲在车云山上承包了近20亩茶园,每天她都带着20几位老乡来这里采茶,早出晚归。
“车云山一山跨湖北河南两省,山北的信阳各县市抱团发展,共同打造“信阳毛尖”,山南的“车云山茶场”于2005年成立随州市车云山茶业公司,精选车云山主峰“鄂豫峰”上的顶尖好茶,改良工艺,打造出获得“随州市知名商标”的“鄂豫峰”牌车云山茶叶。”健硕的周国启老人侃侃而谈,“该茶沏茶后24小时内汤色不变,干茶密封冷藏好第二年汤色不变,畅销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
采茶工艺车间一派火热,20余名炒茶工人或拿着帚把,或用双手在“生锅”和“熟锅”间不停地挑动、揉捻,“生锅用帚把均匀挑动,待叶软柔后,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成团。先重后轻,边转边抖,到茶汁开始挤出时,进入熟锅,进行赶条,等到茶叶表面不粘结时,再用手理条,要求抓得均匀,甩得开展。到七、八成干时,起锅到烘具上烘焙,共需烘焙三次。第一、二次烘焙后,隔一些时间,轻放到颜色变为翠绿,第三次烘焙达到香气高、茶足干的目的。”炒了20余年茶叶的马操介绍道。一旁炒了10多年茶叶的陈启顺是临时过来帮忙的,他自家也种了60亩茶,“种茶能致富,一年的收入可抵种粮收入的5倍。”
另一支采风队伍与我们不期而遇,顿时,茶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茶香随风飞扬。
来自河南上蔡县的赵小媛等十名姐妹,结伴来到草店镇“车云山茶厂”打工采茶。 (本报记者 陈德友摄)
见习记者 伍雅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