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快速发展中的转型
——东莞印象
作者:刘永国
  一
    葱葱郁郁,生机蓬发。
    位于广州与深圳之间的东莞市,如同祖国南方一颗硕大的翡翠,山坡、原野、城镇,处处是滚动着水珠的绿色。
    树丛,拥抱着镇,也拥抱着城。
    东莞城中,一处处园林,一处处建筑,携手相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不见高楼林立,但见园林与建筑相拥,东莞人在创造经济神话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城建格局,让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二
    东莞是南国古镇,时代新郡。
    1985年,东莞改县为市,3年后升格为地级市。麾下4个街道办事处、28个镇。是不设区、县的“郡”。
    东莞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在“三来一补”的浪潮中兴工富市,其兴办外资企业、本土企业的速度与规模,仅次于邻居深圳。
    2007年,东莞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财政收入5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东莞经济的快速成长,令人称羡。
    然而,4月20日我们一行抵达东莞后,东道主跟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文化;看得最多的,也是文化;议得最多的,是转型。
    东莞市的决策者认为:经济决定现在,文化决定未来。
  三
  东莞城中心,是东莞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四周是理所当然的黄金地带。东莞市没有把这难得的黄金地带给房地产,也没有给商业,而是悉数交给了文化。
    这个广场的一方是市政府办公大楼,3个方向分别是展览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些文化设施是近3年来兴建的,总投资15亿多元,年度管理(含工资)费用1亿多元。
    这些文化设施的建设投资、社会服务,向人们传达了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新理念。
    东莞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的前几名后,这几年又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眼下,东莞人实行社会转型,不仅要在经济上、环境上有所作为,而且要在文化上大展宏图,那就是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把它概括为 “三城一都”,图书馆之城、展览馆之城、博物馆之城、音乐剧之都。
    东莞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建设图书馆之城,就是不仅市里建图书馆,镇、街道也建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大众的信息库和终身教育学校。
    博物馆、文化广场,一如图书馆网,由市及镇,服务民众。
    在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的市图书馆,记者看到了宽阔,看到了丰富,看到东莞镇、街道图书馆布局图,还看到了东莞的未来。东莞的图书馆网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一体化服务。全市200万有户籍居民和近1000万 “新莞人”,都可以分享100多万册藏书的阅读盛宴。
  四
    由经济优先到经济、文化并重的转型,改变着东莞人的素养;经济结构中,由“加工制造”到科技创造的转型,则改变着东莞经济的素质。
    统计表明,在东莞的1000多万居民(含本地户籍和“新莞人”)中,可称得上人才的有108万人。最近4年,东莞每年新增人才10万之众。
    有了雄厚的人才基础,研发机构相继建立。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落地生根,就连地处长江流域的华中科技大学也到东莞设立了“模具技术”实验中心。几年间,东莞的科技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现已达到50多家。
    这些研发机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具,它们将改变东莞制造的项目、方式、方法,改变东莞的经济结构。
    东莞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68家,省级名牌企业357个。未来,将会更多。本报记者 刘永国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快速发展中的转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