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岭山村兴菌业
作者:走基层
说起广水市余店镇的土鸡养殖和“三白”(大白菜、白皮黄瓜、白皮茄子)蔬菜种植,在广水无人不知,但近年来该镇的食用菌生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近日,记者深入余店镇九岭山村,但见耳棒遍地,菇棚座座,显现出大兴菌业态势。这个村去年共培植黑木耳近90万棒、袋料香菇40万袋,实现纯收入39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2160元,菌业成为该村的农业支柱项目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九岭山村虽地处偏僻,但村民勤劳,勇于寻找致富门路。该村1998年开始种植黑木耳,2000年起步栽培袋料香菇。该村食用菌栽培的原材料并不丰富,主要从安徽、河南和本省的十堰等地购进,可谓是“借他山之木,发菌业之财”。目前,该村95%的农户种有香菇、黑木耳。今年的菇耳栽培规模与去年持平。他们用自己的勤劳造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村党支部书记易成佳说,黑木耳、香菇栽培的资源越来越匮乏,必须走食用菌开发创新之路,才能使这一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从去年开始,该村主动争取镇里支持,组织7个食用菌科技示范户,先后3次到武汉市新洲区、随州市曾都区考察双孢蘑菇栽培的做法与经验,明确了发展草腐菌的方向。考察之后,该村立即行动,共筹资金近20万元,建起双孢蘑菇栽培标准大棚15个,实行6层立体栽培,开广水市栽培双孢蘑菇之先河。当前,该村菇农正在着手搭棚后期工作和备种、备料及技术培训工作。 易成佳介绍说,九岭山村的食用菌生产之所以群众热情高、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的倾斜,他们无偿为菇农平整栽培场地,每年仅投入平整土地费用就在2万元以上。本报记者毛传荣 通讯员李章涛 冯礼鹏 记者走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