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一个特困生的“打工诺言”

  6月30日,记者在大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找到了在这里打工的朱辉耀。如今,高考成绩已达到第一批重点大学分数线、18岁的朱辉耀,正在践行着5年前的一句“打工诺言”——
  “哥哥上学我打工”
    那是在曾都区洛阳镇潘家店村泥泞的山路上,当时13岁的朱辉耀说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记者同朱辉耀及他的哥哥朱旭,来到他们的家里。他们家里,空空荡荡,兄弟俩的床上垫着稻草和破布,盖的是一床没有被罩的旧棉絮。家里仅存的粮食,只有一点稻谷和大米。其父因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其母聋哑且神志不清,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村邻们说,朱家常常靠借粮借钱度日,饥一顿饱一顿对于兄弟俩来说是常有的事。
    但兄弟俩学习都非常刻苦,读初三的朱旭和读初一的朱辉耀,学习成绩在全年级都名列前茅。在学校,兄弟俩是乐于助人的好伙伴。同学们说,朱旭、朱辉耀时时连饭就吃不饱,可他们辅导别的同学学习、抢着打扫卫生、帮忙修理同学的床铺、给生病的同学端茶送水,却热情主动。在家里,他们为父母洗衣做饭,还到山上逮蜈蚣卖钱贴补家用。
    哥哥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想到家里情况,心里负担特别重,常常低着头一言不语。为了让哥哥放心地考重点高中,十三岁的朱辉耀说:“我去打工,挣钱给哥哥读书!”
    “你这么小,去打什么工?”记者问。
    “我去给建筑队的师傅拎桶。”朱辉耀朗朗地答道。
  五年多的爱心接力
    2003年5月8日,通讯《哥哥升学我打工》在本报一版刊登。自此,一个又一个爱心人士向朱旭兄弟伸出援手。
    曾都区卫生局职工陈爱华立即提笔给朱旭兄弟俩写信:“我以一个母亲的名义写这封信……”一张署名“陈久伍”的100元汇款寄到兄弟俩所在的洛阳中心学校。市区财政局的干部陈宏、尹春玲、廖青等人赶到洛阳中心学校,送去钱物。曾都区干部培训中心的郭晓东、张建华、刘显华、马献明也赶到学校捐钱捐物。一直在帮助兄弟俩的洛阳中心学校师生,捐钱并免去他们的多项费用。
    2003年中考,朱旭的成绩超过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一位爱心人士拿着刊登《哥哥升学我打工》的《随州日报》,向随州一中的领导推荐。朱旭被录入随州一中,并减免了部分费用。一位企业经营者,资助了朱旭2000元。陈宏、尹春玲等人又赶到随州一中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并随时满足他的学习和生活所需。2004年,市公安局副局长杨昌军也加入到帮助朱旭的爱心人士的行列……
    2006年,朱旭作为“国防生”考进哈尔滨理工大学,每年可享受5000元的国防奖学金。在上学前,他来到大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工。临行之前,大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刚,和杨昌军、陈宏、尹春玲等人给朱旭送来钱物,打点行装。
    而此时,朱辉耀已是曾都二中的学生,为帮助他克服困难,学校免收学费并且资助部分生活费。
    爱心无限。赵刚、陈宏等人,又将关注的重点投向朱辉耀,时时给他送去钱物,鼓励他也向哥哥一样考进重点大学。
  兄弟俩的暑假计划
    朱辉耀没有辜负关心他帮助他的叔叔阿姨们的期望,克服重重困难,以548分的高考成绩达到第一批重点大学分数线。
    考试一完,他马上找到了赵叔叔,说想打工。
    赵刚欣然给他安排了一个工作岗位和饮食住宿。赵刚对记者说,我们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不仅是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实现他们成才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成人,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有顽强意志、自信自强的人。给他们提供打工的机会,就是要使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大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印刷车间里,朱辉耀认真而快速地翻插着书页。
    想着5年前一个即将辍学的少年,马上就要成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心里有些许欣慰;但看到他瘦削的身材,看到他才18岁,而头上竟冒出一根根白发,心里又不禁有些沉重:尽管有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但还有多少困难,还有多少重负,需要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去面对、去承担?
    “上大学学费需要多少?”记者问。朱辉耀摇了摇头,低声说:“不敢想。”但一会儿,他就抬头一笑:“要不是那些叔叔阿姨帮助,我早就去打工了。现在我一天能赚30多块钱,要是再熟练点,一天可以赚40多块钱。哥哥说了,放暑假他不回家了,在哈尔滨打工,节省点路费。不管怎么样,我和哥哥心里都记着那些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会好好努力,不叫他们失望,感谢他们。”本报记者 张 顺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特困生的“打工诺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