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压力
东部企业兴起新一轮产业转移
作者:冯晓芳樊曦
  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出口大户”,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成本倒逼”激发新一轮产业转移
    “由于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条成型生产线一度缩减至2条。”东莞清溪吉兴鞋厂的人事部经理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等原因,在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近89%的国际制造名城东莞, “招工难”的现象日显突出。
    其实,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是当前沿海一些企业遭遇生存困局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原材料价格频涨……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刺痛了加工制造业最为敏感的成本“神经”。
    加上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有了强制约束。各种复杂因素累加的高成本,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兴起。
    以劳动密集型的典型行业纺织业为例。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60%的浙江省,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不仅仅是纺织行业,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类似。
    从欧美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东南沿海,再到中国中西部,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初动因都为成本所逼。
    生产要素在产业转移中更合理配置
    为把握正在兴起的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湖北省决定在三峡大坝下游、紧邻长江的宜昌市猇亭区建设湖北深圳工业园,依托优势的电力资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深圳等地的企业投资落户。7月3日,首批8个项目在园区内正式开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现代经济,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能够自由、合理地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和制约因素明显看出:沿海之长,恰是中西部之短;中西部之长,恰是沿海之不足,双方取长补短,联合奋进,就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曾经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在新的产业转移中演变为“沿海接单,内地加工”。
    以纺织产业为例,中国纺织产业的80%以上仍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但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运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东部地区生产开始收缩;中部地区产量同比提高了30%左右。
    基于此轮产业转移“成本倒逼”特点,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日渐成熟。转移不仅仅是厂房、生产线简单搬迁,以产业转移为契机,谋求产业升级十分迫切。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研究部部长程伟表示,对于东南部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而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以以投资迅速拉动经济增长。
    产业转移谨防再走“弯路”
    当产业转移大规模展开之时,被冠以“淘金之旅”的投资洽谈活动一时间沸沸扬扬。为了吸引投资,一些中西部地区竞相强调“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环境生态”承载空间。
    “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观点。西部是中国生态脆弱、经济滞后、社会相对贫困、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这样的地区怎么定位其发展,包括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信凯说。
    我国东部在承接国际转移中,曾经为高污染、高能耗、不环保企业设置过低门槛,有过惨痛教训。在此轮产业转移中,中西部要坚决将此类企业拒之门外。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认为,梯度转移不等于把污染企业搬到中部,而是在技术升级、节能环保前提下的转移。中部承接产业转移要一步到位,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对“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沿海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西进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微博士说,顺应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东西部面临的共同任务。新华社记者 冯晓芳 樊曦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东部企业兴起新一轮产业转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