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麻,开门”
作者:走基层
提起一千零一夜里的 “芝麻开门”,人们无不觉得故事美妙但且虚且玄。 7月19日,记者在曾都区洪山镇桥河村采访了解到,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偶尔机会得到了十余亩山场,不到两年时间意外收入4万余元的事实,见证了现代版“芝麻开门”活生生的场景。 白捡了一份合同 去年3月,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喜雨陆续膏泽了千家万户。有天时、地利相助,桥河村一组青年农民庹道明、张道琴夫妇铆足了劲相约各自种好责任田、运输多创收。 谁知张道琴在一次与乡亲交谈中,无意中得知村里还有零星的荒坡地无人打理的消息。“怎么会呢,现在取消了土地税,种田政府还奖励各种补贴,田地都成了‘香饽饽’!”张道琴将信将疑地找到村干部打听,证实确实有11块山坡地暂时闲置着。 “天赐的良机”,她与丈夫一合计,决定向村里承包下来。村委会很快同意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一次性上交了15年承包款后,一个包者得益、村里增收的“双赢”合同就这样诞生了。 捞回了一叠票子 他们夫妻捡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喜不自禁,开始盘算着怎么经营好这些坡岗地。根据田块的朝向、土质、微量元素等的特质,在请教农技人员后,决定抓紧季节补种意杨树,其间套种油菜。 适逢干旱,2000株拇指粗细的杨树苗刚一种下,喜迎来一场透墒雨,他们连夜请人补追根肥,不几天时间只见风吹叶响,天天向上。 月余,他们见杨树已稳扎根基,地力富余,请来悬耕机在垄间翻耕土地,套种了玉米。在他们追施底肥时,又遇一场及时雨,上面小树拔节,地面嫩苗一片,上下呼应,长势喜人。 金秋时节,收获了6000余公斤黄灿灿的玉米棒,近万元钞票揣进了腰包。接着,接茬种上了油菜籽,冬去春来,风调雨顺,4月,2800公斤滚圆的菜籽归仓。此时的售价比上年上升了60%,庹道明、张道琴夫妇又笑眯眯“捡”到了1.5万元。 收割了油菜套玉米,目前棒棒吐穗,基本成熟,丰收在望。不出意外,收入不低于去年水平。 酝酿了一个计划 眼见着杨树“呼”地一下长到了手臂粗细,棵均市值几十元,再加上不到两年时间的套茬收入,他们真是遇到“芝麻开门”般的财运,不由盘算着以后的火红日子—— 咬定坡地不放松,加大杨树治虫、剪枝、施肥的培植力度,适时套种植物,扩大收入;淘汰庹道明跑运输的小吨位农用车,更新为大吨位多功能载重汽车,多拉快跑抓收入;增加对独子的教育投入,改变教育环境,转学到条件比较优越的镇小就读;秋季以后,将已买的平房拆除,盖成功能齐备的单元房…… “呵呵,全面提档升级,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咋不,现在的国家就是‘平民’政府,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吗,临别,张道琴的对话给人一种无比自信、无限向往。本报记者 白 丁 记者走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