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陈柯
事迹梗概
红三连5月12日接到命令后,开赴四川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开展抢险救援行动。全连127名官兵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完成东汽中学搜救清理任务,先后救出4名幸存者,挖掘处理遇难师生遗体123具。5月17日,部队进入汉旺镇分布在高山峡谷中的11个行政村执行搜救任务。10多天里,大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先后转移被困群众120多人,为2349户受灾群众挖掘抢出粮食30多吨,衣物、家具和农机具19600多件,帮助转移贵重物品价值100多万元,帮助搭建帐篷和简易房1540多顶(间),为生活保障困难的农户送去急需生活用品3540多箱。红三连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新篇章,连队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为了及时装卸从天津运来的物资,大家顾不上吃饭,一手抓了一个馒头就登车出发了。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全连官兵冒雨奋战10多个小时,装卸板材42卡车,直到次日凌晨5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营区。
●山上荆棘丛生没有路,走在前面的就用锹开路,山路陡峭难走,就砍根竹竿当拐杖,一步一步往前挪。92岁的老奶奶张国秀老人心疼战士们,几次要下来不想走了。战士张维宝喘着粗气对老人家说:“奶奶,您要是不走,我们也不走了。”老人家感动地泪流满面,一路念叨着“还是当兵的娃娃好!”
勇敢肩负起防化战士的特殊责任
报告人:唐世俊
事迹梗概
甘当无名英雄,再苦也要防大疫!这是唐世俊所率领的防化连35名官兵的信念。
凭着这一信念,在四川灾区,他们先后出动4341人次,喷洒车228台次,消毒处理遇难者遗体1638具,累计消毒面积1650万平方米,确保了任务区灾后零疫情,保证了环境零污染。
在灾区消毒的过程中,防化连官兵要穿上隔绝式防毒衣,戴上防毒面具,有时体表温度高达40多度。每次作业完官兵们都能从防毒衣中倒出一碗汗水,有时还要忍受高浓度的消毒液穿透防毒衣带来的钻心般疼痛,但是大家都没有退缩,总是争着上,抢着干。
6月1日,防化连奉命前往被称为“死亡之谷”的金花镇三江村执行任务。为了尽快赶往那里,唐世俊带领5名党员组成 “敢死队”,于晚上9点多,在有可能遭到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情况下,摸黑徒步行军2个多小时、共计20多公里进军孤镇。
到达三江村后,他们不顾疲劳连夜研究行动方案,次日凌晨5点多,兵分三路,先后对村庄所有废墟、路边翻覆的汽车,以及城墙岩磷矿厂进行了彻底消毒,处理掩埋高度腐烂尸体18具,填埋生活垃圾坑80多个,及时消除了绵远河上游的污染源。
●我们防化分队执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更不会有喝彩和掌声,可我们的战士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灾区零疫情,再苦再累也甘心!
让工程机械发挥关键作用
报告人:李国浩
事迹梗概
集中抢险救援初期,最需要的是工程机械。
在汉旺镇受灾最严重的东汽中学,两栋四层高的教学楼整体垮塌,废墟下掩埋着400多名师生。5月15日20时36分,当探明废墟内可能有幸存者时,李国浩立即指挥机械操作手与“红三连”协同作业。战士们先用镐锹和双手将废墟进行清理,再用钢索系住大块钢梁和水泥板,然后命令战士们迅速撤下,指挥机械手立即起吊。就这样,人机配合,交替作业,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挖掘搜救,终于将一名女学生从废墟中抢救出来。
汉旺“新生家园”临时安置点是温总理第二次视察汉旺时,亲自指示建设的灾区过渡活动板房示范工程,涉及清平等3个乡镇4万多群众的临时安置。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尤其是为了让70多户不愿离家的村民进入安置点,他们协助地方政府挨家挨户做工作,组织部队帮助拆除危房、清理废墟、搬运家具,甚至连一根小木棍、几块水泥砖,都帮助清理出来、码放整齐。
从6月1日至5日,他们24小时战斗在工地上,人员轮换机械不停,拆迁民房厂房183间,搭建临时帐篷58万多平方米,新修道路6700多米,挖掘水沟3400多米,提前3天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始终坚持把抢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哪里有生命迹象,就指挥工程机械保障到哪里。
在特殊战场上经受锻炼和考验
报告人:杨云建
事迹梗概
“红三连”是一支年轻的英雄群体,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以不畏艰险、不怕疲劳、不辱使命的态度在灾区的战场上奋战。
杨云建带着“红三连”赶到东汽中学时,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数百名学生家长围了一层又一层,哭喊声、求救声让人揪心般难受,他们顾不上吃饭、休息,在中学的废墟里先后救出了4名幸存者,清理出遇难师生遗体161具。
冒着余震,头上是随时可能砸下的横梁,脚踩着尖锐的瓦砾,拼命地挖掘清理废墟,“救人要紧”,他的脑海里时时浮现这四个字眼,指挥医护人员转进缝隙对幸存者进行输液,随机带领官兵将埋在废墟中近97个小时的幸存者成功救出。
●我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去掀开废墟中一块块楼板,救出所有的师生。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清理完废墟,被埋压的师生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
●即使前面是一道道“鬼门关”,我们也要勇敢地闯过去,对幸存者劈开一条实施救援的“生命通道”。
●灾区的群众生存条件极为艰难、生活环境十分险恶,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把群众急需的救命粮、救命水送过去,我们“红三连”全体官兵要尽全力,迅速按预定分工挨家挨户分发救灾物资。
用实际行动践行入伍时的誓言
报告人:燕文军
事迹梗概
四川德阳籍士兵燕文军刚刚入伍半年,他一直把出自家乡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作为自己的榜样,立誓当好兵。地震发生后,燕文军第一个交上请战书,要求奔赴抗震救灾前线。在救灾现场,燕文军虽然牵挂着生死未卜的家人,仍然投入地参与救灾工作。
5月16日,燕文军再次发现一具遇难者的遗体,他迅速冲上去抱住,一点点地向外挪,快要搬出的时候,发现遇难者的腿被几根扭曲的钢筋死死地夹住了。燕文军试图用手去掰开,努力了几次都掰不动。这时,余震袭来,几块碎砖砸在他背上,钻心的疼。燕文军咬着牙接过战友递过来的液压钳,用力把钢筋剪断,终于将遇难者遗体搬出废墟。
几天后,燕文军得知家人无恙,在家里待了短短几天,他再次投入到救灾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伍时的誓言。
●入伍宣誓那天,面对鲜红的军旗,我立下铮铮誓言: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当一个像黄继光那样的好兵,像英雄那样为家乡父老争光!
●每当清理完一片废墟,挖出一具遗体,我的心情都非常复杂,既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和难过,又有一种特别的紧迫和急切,恨不得一口气把乡亲们都救出来。
●家乡的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耐,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作战,有时确实有些支撑不住,但想想乡亲们目前生活的困境,想想组织上的关心,想想战友们的帮助,我不时告诫自己,即使累掉几斤肉、晒脱几层皮,也要尽最大努力让乡亲们早一天住进安稳舒适的板房。
尽班长职责 当抗震尖兵
报告人:王宝宏
事迹梗概
王宝宏是空降兵某部队 “卫国英雄营”的一名班长,5月14日,他随连队奉命奔赴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5月15日上午,王宝宏奉命赶往汉旺镇伐木厂家属区执行救援任务。他带着手电筒沿着仅能容纳一人的墙洞慢慢钻进去,狭小的空间内不时有砖块掉落,扬起的粉尘让他呼吸都感到困难。王宝宏借着手电的光亮一点一点艰难地向前挪动。十几分钟后,终于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上半身,他旁边还有一个大人用身体紧紧护着孩子,大人已经停止了呼吸。他用双手掏走孩子腿下的砖块,拖着孩子慢慢往外拉,在外面战友的协助下,终于将孩子救出。
在抗震救灾的68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战友们发扬“卫国英雄营”的光荣传统,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战场上,忠实履行班长职责,为抢救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帮助灾区回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呼啸的救护车把孩子拉走的时候,我蹲在地上大哭了一场,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人间大爱,什么叫对生命的尊重,什么叫一个战士的责任。
●看着村民们溢于言表的感激之情,想想灾区人民的艰难和不幸,我受这点伤算什么,能为灾区群众做点事,就是再苦再累再危险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