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随州体育人才何时再冒尖?
作者:许享红见习记者林永俊

  本报记者 许享红 见习记者 林永俊
    回首随州体育运动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是喜忧参半,城镇街头群众性的健身运动虽走向大众化,但运动项目的深度不够;市民健身意识还比较薄弱,打牌的人多面广;业余训练网络不健全,优秀的后备人才少;农村体育运动还没真正起步;体育设施相对滞后等等。业内人士呼吁:
  1
    世界奖牌,带动体育热潮
    “11050至1995年间,随州体育创造了辉煌的时代。”在随州从事体育教学30余年、曾担任曾都区业余体校校长的徐永平说。
    著名随州籍运动员鄢东玲曾是随州体校训练队的一员。1984年,湖北省赛艇队来随州体校招人,瘦小的鄢东玲在10余名田径运动员中,中长跑成绩最好,被一眼看中,挑选到省队集训,慢慢走向世界赛场。1987年,在丹麦世锦赛女子轻量级4人单桨无舵手赛中,鄢东玲获铜牌,创当时中国在此项世界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11050年,随州体校学生马玉敏(曾都南郊擂鼓墩社区人),在汉城亚运会上获得女子赛艇冠军。徐永平回忆,当时练田径的马玉敏,身材高大壮实,中长跑成绩好,一下子被省队选中了。而仙桃市培养的第一个亚洲冠军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李小双获团体和自由体操双冠军。
    在今年6月宜昌举行的奥运火炬传递中,鄢东玲和马玉敏都是火炬手。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首次进入比赛,奥运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由陈静获得。陈静生于武汉,是湖北齿轮厂(现随州神马齿轮公司)名誉职工,当时在随州领工资。获得奥运冠军后,陈静每年至少回随州2次,指导打球和当特别教练,回报桑梓。陈静当年的队友、随州的孟小楼和谌旭东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现在或当教练,或开球馆,一直活跃在我市体育运动界。
    当时随州市体育中学办得异常红火,每年报考者1000多人,学校运动员规模数百人,培养文化体育并重;运动员出路也不错,省队每年到各地选拔苗子,选中的就上调;或者分配工作,至今活跃在市税务、工商等部门的体育分子,大多是当年随州体校的毕业生。城市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也蔚然成风。
  2
  艰难前行,培养体育健儿
    体育的辉煌换来了巨大的荣誉,1990年,随州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市),1994年至1998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体育十强市”,在原直管市中列仙桃之后,居第二,可仙桃后来“金牌”不断,随州却再也没有培养出如陈静、鄢东玲等世界级选手,不过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原随州第一、第二、第三届运动会上,1996年兴办随州第一个乒乓球馆的谌旭东,参加了3届市运会,他和他的队友获得乒乓球团体“三连冠”,他还夺得随州三运会男单冠军。
    2000年随州升级为地级市,随州体校划归曾都区,更名为曾都区业余体校,文化课教师调走了,大部分运动员放弃体育训练;教练员由30多名减至9名,运动员(学生)减至30余人,运动项目由十几项减少至6项。这给专业体育人才、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带来了冲击。市文体局内设体育科,仅1名工作人员,经常性的、群众性的、大规模的体育运动难以有效开展。
    2003年,徐永平接任曾都区业余体校校长,他说当时已经快招不到学生了。2006年省12运会,在青少年类19个比赛项目中,我市代表团只参加了武术、柔道、摔跤和篮球4个项目,成绩平平。人才输送也出现递减,2000年前,我市每年向省队输送10多名队员或集训人员,近几年人数少得可怜。但仙桃市已走出了杨威、郑李辉等奥运冠军,黄石出现了程菲、李珊珊等奥运冠军,宜昌有了奥运银牌得主魏轶力。
    2006年底,曾都区业余体校训练基地黄龙体育馆拆除,该体校解散,徐永平一班人划归随州职院担任体育教师,脱离了运动员培养机构。而2001年,仙桃市投资800万元,成立“李小双体操学校”,扎实培养运动员,学校成了世界冠军摇篮。
  3
  冒尖人才,需得多方培植
    政府组织活动仍然是我市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方式,2007年举行"我运动、我健康"万人长跑暨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今年举行的“迎奥运、促和谐”万人长跑活动,市领导和市民一同参加运动表演和运动。
    今年1月,曾都区实验中学有幸获得“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开办田径和篮球2个项目,有33名篮球运动员参加了全省注册,取得了省13届运动会的参赛资格。教练李祥认为,应创造条件改变参加竞赛临时 “抓壮丁”的做法;体育健儿要从青少年抓起,不拘一格招收体育特长生。
    社会化办“体育”,需要创新路子。谌旭东开办的小球星乒乓球馆,已初具规模,目前有100多名运动员在他的球馆注册训练。现场看到,“小球星”们在乒乓桌前挥汗如雨,有的横握球拍,采用弧圈打法……随州城区各类运动馆、健身馆有20多个。
    调查发现,目前随州体育运动喜忧参半:公益性、专业性的体育运动培养机构,逐步走向了盈利性、业余性的训练,体育健儿的天赋难以集中展现;城镇街头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健身操等,逐步走向大众化,但运动项目的深度有些退化,多项目、多层次的体育活动受到限制,市民健身意识薄弱,打牌的人多面广;业余训练网络不健全,优秀后备人才少,在省运会上参与面小,参与人员少。另外,农村体育运动还没真正起步,全市体育运动发展纲要不具体、不明确,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常性、全市性的体育运动会疏于开展。
    专家建议,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我市相关部门应该一如既往地对全市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加以引导;进一步加大群众体育运动的投入,加快建设体育中心、俱乐部、训练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健全体育训练网络,引导和组织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以少儿体校为重点,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世界性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再立新功,让"奥运火炬"永远传递,让奥运精神永远传续。
  全民健身运动已在我市群众中掀起高潮。(本报记者 孙洪涛摄)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随州体育人才何时再冒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F 版:焦点特写】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