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司令”和他的合作社
作者:走基层
陈江是随州市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因为养鹅多,乡亲们亲切地称他 “鹅司令”。近日,记者来到“鹅司令”的大本营——位于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东星村的白鹅示范养殖基地。 未进基地大门,就听见“嘎嘎嘎”的声音。远远望去,一群群大白鹅拖着步子在半山坡挪来挪去。陈江说:“这里饲养着皖西白鹅父母代种鹅3000只,商品代皖西白鹅5000只,还有台湾长荣鹅1500只。我指望着靠它们发财呢。” 陈江今年36岁,是土生土长的东星村人。像其他农村孩子一样,高中一毕业,他就开始了外出谋生的历程。他先到随州城学了厨艺,之后到北京等地当厨师,从中长了见识,也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4年,在外漂泊10多年的陈江回到家乡,决心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干出点名堂。干什么呢?他想起当厨师时经常接触到的昂贵鹅肥肝,决定养鹅。当年,他投资10多万元,养了4000多只朗德鹅。这种原产法国朗德地区的鹅,是最适合生产鹅肥肝的。然而,一年多的养鹅实践,使他认识到,朗德鹅并不太适合在这里养殖。之后,他又先后选择了肉绒兼用型的四川白鹅、皖西白鹅、台湾长荣鹅,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2006年,在淅河镇干部的引导下,陈江邀约10多户养鹅农民,组建了合作社,并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吸纳高级畜牧师殷彦宁入盟。合作社为社员提供鹅苗供应、技术指导、回收销售鹅绒和成鹅等全方位服务,使当地养鹅产业迅速壮大。短短两年来,合作社的社员规模已经发展到120多人,社员们养鹅少则三四百只,多的2000多只,养殖规模上去了,效益也跟着大幅提高了。预计今年仅示范基地的综合效益就可以达到30万元。 多年与鹅打交道,使陈江对鹅充满了感情:“鹅是有灵性的动物。别看小鹅脏兮兮的,稍微长大一点,它们就懂得爱美了,成天把羽毛梳理得干净漂亮,让人一见就生喜爱之心。”对于合作社的发展,“鹅司令”充满着憧憬:“明年,我们想办一个孵化场,一个鹅绒、鹅肉深加工厂,争取让社员们的荷包更鼓、生活更幸福。”本报记者 陈晓林 记者走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