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养猪路 父子共探索
作者:走基层
9月2日,曾都区淮河镇玉皇养殖场内,四个红砖猪圈一溜排开,200多头存栏猪欢蹦乱跳。57岁的老板后国平说,今年将出栏生猪1500头,年收入将达20多万元。 后国平养猪曾有一段心酸的历史。 2001年,后国平退职后,利用玉皇街附近的一个废弃砖厂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后国平一下投入15000多元从河南购回87头小猪。但刚涉足养猪行业的他并不知道,他所购回的小猪一部分带病。混合运输喂养后,87头小猪全部患病,陆续死去60多头。 初次养猪宣告失败,后国平损失两万多元。再做点什么?后国平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养猪。一个养猪人告诉他,发展规模养殖得坚持自繁自养。 2002年,后国平从信阳买回一批母猪,开始了自繁自养。2003年,后国平又从黄陂引进“大约克”母猪和“杜洛克”公猪,产下的小猪生长速度快多了。 去年10月,后国平投入16万多元,建起了国家推广的150养猪模式,改造猪圈,让母猪和小猪住进了配有隔热层、风机等设施的空调房,实现喂养半自动化。为母猪配置了“产床”、定位床,让母猪健康生长、生产。现场看到,小猪和母猪只要用嘴轻轻碰一下水龙头处的感应器,水就会自动流出。“和大型养猪场比还有很大距离,我还想发展立体养殖。”后国平说。 后国平养猪如今又多了一个帮手。2006年,儿子后丽君结束了在省农校3年的学习回到家里,全心帮助父母发展养殖。他的加入使得养猪操作更加规范,猪的健康也更有了保障。后丽君说,要将养殖场办得更大,下一步准备新建300养猪模式。见习记者 张清 通讯员 张玉 记者走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