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明:“小诸葛”
翟志刚的两名搭档中,有一位从空军招飞体检起就与他相识、甚至结婚也与他在同一天的老朋友——刘伯明。
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上高中的几年里,他每天都得在学校和家之间的9公里多的土路上奔波。冬天满地积雪,气温常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滑倒更是常有的事。
儿时的刘伯明爱拆东西。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收音机,被上小学的他给拆了。父亲刘志生很生气,但是转眼发现他又把收音机组装起来了,能用也能听。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他出色的身体弹跳力,同样有口皆碑。他当飞行员时创下的引体向上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在航天员中心运动会上的跳远成绩,又改写了中年组的纪录。他还是围棋高手和出色的足球前锋。
景海鹏:永不服输
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的眼里,景海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位与翟志刚、刘伯明同年出生的航天员自我要求特别严格,训练特别刻苦,不仅自己经常“开小灶”,还拉着战友们加班加点。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景海鹏说,“我理解,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景海鹏出生在山西运城农村。小学5年级时,小海鹏喜欢上了打篮球。家里买不起运动服,父亲就给他买了件背心,正面画上海鸥和大海,后背写上大大的 “5”号;母亲用自家织染的蓝布,为他裁剪了一条短裤。穿上这身服装出现在球场上的海鹏,被大家叫做“海鸥5号”。
因为个子矮,打不上主力,不服输的他刻苦训练,最后靠准确的投篮技术,成了队里的篮球明星,现在则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景海鹏说,通过打篮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同刘伯明一样,景海鹏也是神六乘组梯队中的一员。从神六到神七,飞行任务更加复杂,对航天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次任务,每一项都很难。”景海鹏说,“我们在确保完成各自任务的前提下,还必须清楚同伴的任务,每个人都要具备承担其他岗位工作的能力。”
翟志刚:3次入选梯队
3次入选梯队,翟志刚是14名航天员中唯一的一个。
浓眉大眼、英俊帅气的翟志刚,在当空军飞行员时就曾成为《中国空军》杂志的封面“模特”。然而,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翟志刚终于在第3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后,最终登上了飞向太空的“神舟”。被称为“航天员总教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评价说,翟志刚注重细节,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
翟志刚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他爱好书法,一手颇具个人风格的毛笔字被同事们称为 “翟体”。他爱动手,家里给儿子买的玩具,总是由他先拆装,折腾够了再给儿子当“技术指导”。他擅长交谊舞,航天员们办舞会,他总是满场飞的那一个。文艺晚会上,模仿赵本山,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翟志刚还是出了名的孝子。考上飞行学院后,一个月12元的津贴,他只留下2元,其余的全部给母亲寄回去。
儿时家庭生活困难,是母亲用卖炒瓜子挣来的钱,供他上完了学。翟志刚心疼母亲,想辍学回家干活,一向慈祥的母亲发了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认准一个理,你必须要念书!”
翟志刚当年的班主任徐东升告诉记者,翟志刚读高三时,班里每天晚上都补课,但因为总停电,教室里只能用汽油灯照明。翟志刚坐在后排,汽油灯光线不足,于是他每天口袋里都带着一小截蜡烛头。因为家庭困难,他只是在上课时用蜡烛,一下课马上吹灭,用纸包起来装进口袋里……
或许,就是那小小的蜡烛头,照亮了少年翟志刚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