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路的三十年
三十年前我定然是走过这条路的。虽然年幼,但依稀记得父母带我在随县看戏的情形。 那时父亲在小林道班工作,他一定是利用去随县出差的机会带我们去的,当时走的也一定是随小公路。那时的随小公路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我去问父亲,从1958年起,他的人生坐标就圈定在了由东西走向的信南路和南北走向的随小路所形成的十字坐标上,坐标上的每一个刻度都是父亲和他的同事们用青春和汗水烙下的。但我实在是不愿意再去打开他尘封多年的记忆,那里有他太多的酸甜苦辣。 我在发黄的《随县公路志》中一页页地查找,翻阅属于随小公路的历史。在那血雨腥风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取得“围剿”胜利,勒令草店区公所配合驻军国民党34旅,强派民工沿古道旧基扩宽修建了最初的随小公路,期间又经过解放后1951年的重修,但分别被1936年和1954年的洪水冲毁。1958年随县大办交通,随小路得以修复。经过不断地修筑,到1974年,我出生的那年,随小路总算达到了国家四级公路的标准。 对随小公路最早的记忆源于家乡的一位表叔,在1984年左右,他已拥于一辆东方红的拖拉机,经常到草店拉木材。记得我和弟弟曾沿着蜿蜒盘旋的随小路去给他送饭。脚下是洁净的渣油路,路边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路上几乎没有车辆和行人。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峰回路转的感觉,我俩不停地走,不停地琢磨着下一个拐弯处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我觉得那个时候的随小路有着原始的、洁净的、绿色的美。 去随州上学后,终于可以好好地看一下随小公路在下一个拐弯处会出现什么了,但一个接一个的拐弯、一道接一道的坡陡很快就让我翻江倒海般地呕吐起来。那时从小林发往随州的班车一天只一辆,还有从信阳发的一辆,全都是跑起来咣当咣当响的大客车。可怜那时的我经常奄奄一息地蜷在又窄又硬的座位上忍受着漫无边际的“长途”旅行。最艰难是九十年代初城区至塔儿湾段路基改造那几年,虽说自己也是公路部门的人,但对当时的施工进度也是颇有微词的。有一段时间我们必须绕道两水经青苔到高城。那是一段土路,沿途是偏僻落后的山区,感觉就像《围城》里方鸿渐他们去金华的路。本来三个多小时的路程,要走5个小时。记得那年放寒假,我在车上越坐越冷,冷得都忘记晕车了。问同车的同学带的可有衣服,他说有,从包里掏出一件皱巴巴的白色确良衬衣来,没把人气死。 毕业后,我回到公路部门工作。那时随小路已全线改造完毕,绕开了七里岗、三里岗等弯多坡陡的路段,重新修建了塔儿湾大桥、高城大桥,道路普遍进行了裁弯取直,铺筑了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公路等级达到二级,全程线型优美,路面平坦,设施齐备,安全舒适,各种冷暖空调的豪华中巴车穿梭往复,由市区到小林也由以前的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多小时。随小路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尤其2004年以后,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交通公路部门修筑了几千里农村公路,看到一条条通村公路从随小公路两侧向青山绿水间延伸,仿佛是在把党的富民政策带进神农故里的每一片土地。 如今,驱车行驶在随小公路上,看窗外青山延绵、绿水潺潺,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农家小楼点缀其中、一座座街道纵横、商铺林立的小镇欣欣向荣,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路边一闪而过的桔红是养路工人在清洁路面,机械轰鸣是施工单位在对破损路段进行大修,市交通局正着手对立交桥至老师范段进行路面改善,到那时,随小公路将实现全程“畅、洁、绿、美、安”,将为随北人民提供更舒适、更快捷的行车环境。一条路的三十年,展现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折射着时代进步的足音,也凝聚着两代公路人的情感。我们期待着随小公路更加美好的明天。 孙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