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七航天员出舱全程详解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告诉记者,出舱活动分为4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舱外活动段以及返回过闸段。其中最长的是第一阶段,历时14.5个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则是舱外活动段。4个阶段中,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其中有8个关节点尤为重要。 关节点一:穿衣 飞船发射时,舱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服装,把各部分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舱外服,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服。 关节点二:在轨训练 穿上舱外服后,航天员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 关节点三:搬家 神舟七号的轨道舱既是航天员的生活舱,又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的 “过渡”地带即气闸舱。因此,在进入第二阶段——出舱准备与过闸段后,航天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轨道舱里不能耐受低压的物品转移到返回舱,如食品、手持摄像机等。 关节点四:泄压 航天员再次穿上舱外服后,需要检查服装和舱对接系统的状态及气密性。在舱外服加压的过程中,轨道舱慢慢泄压。 关节点五:开门 轨道舱气压降至两千帕左右,就可以开门了,航天员进入第三阶段——出舱活动。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了,再把门完全打开。期间航天员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体,上述动作都是单手进行。 关节点六:出舱取实验材料 出舱航天员半个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对着推进舱上的摄像头 “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轨道舱外壁上做实验的固体润滑材料,递给舱里的航天员。 关节点七:太空行走 实验材料递入舱内后,出舱航天员将沿着轨道舱壁行走。他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舱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关节点八:返回 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接下来,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为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全部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