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时代遭遇“传言危机”
作者:李柯勇徐博
近几个月来,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多次发生,在导致全球经济减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实传言也成了“金融海啸”的推手之一。 危言恶化危机 “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桔子,今年广元的桔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对这条手机短信,尽管四川省农业厅后来澄清说,这种大实蝇幼虫对人体无害,仅发生在广元几个乡镇,并得到了有效处理,但事实显然没有朝着当地政府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其他地区也发现蛆柑后,许多人至今仍“谈桔色变”,柑桔市场的冷清状况迟迟得不到缓解,并使桔农遭受重大损失。 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传言的杀伤力也无法忽视。9月23日,有手机短信称 “东亚银行因持雷曼债券产生严重财务危机”。从23日下午至24日,东亚银行在香港和新加坡分行出现挤兑,同时,澳门国际银行、永亨银行也出现挤兑事件。随后,香港金管局及财政司出面辟谣,并拨款支持东亚银行。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说,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但在危机爆发和处理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虚假信息泛滥,引起大众心理极度恐慌,加速了世界金融大堤的溃决。 传播手段突变增强传言杀伤力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传言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另一只令人生畏的“看不见的手”。 事实上,就传言形态本身来说,今天的传言与以往的传言并无区别。“传言还是传言,关键在于传播手段发生了质的突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教授说,网络、手机等便捷通信手段,使传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因而也来得更加迅猛。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另一大变化是,彻底改变了信息渠道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局面,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在拓展了公众自由度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传言监管的难度。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些善于投机的机构,利用散布传言或谣言,打击竞争对手。一些金融机构正是在“恶意中伤”下被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抛弃,最终走向破产的。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统计,66%的企业危机都起源于谣言。 应对传言关键是公开透明 不久前,香港有人涉嫌造谣,称美国国际集团有意出售其香港子公司友邦保险的亚洲业务。为此,上月末香港警方重拳出击,拘捕了包括美国万通亚洲保险有限公司高层在内的11名保险从业人员,而万通是友邦的竞争对手。 专家指出,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在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堵”,更重要的是公开透明,加强舆论引导。 “与其去管那些无聊的网站,不如培育权威的金融平台。”《投资者报》执行总编辑何刚说,“对抗噪音最好的办法,就是我的声音比他的还大。” 危机来临时,百姓最希望尽快听到权威、专业的声音。汶川大地震时,我国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受到世界赞誉,而目前在一些地方,信息发布的快速反应机制仍未建立起来。面对突发事件,有关部门常常失语,导致谣言泛滥失控。 专家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的策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能否与时俱进地改进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的问题。 (据新华社10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徐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