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票证,生活必需品成为收藏品
——访曾都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景润

  11月4日下午,随州城区澳门街。博古堂古玩店里,年逾六旬的店主、曾都区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景润欣赏着自己收藏的“宝贝”们,恬然淡定。
    在王先生的众多藏品中,粮票、布票与众不同:它们不是收购来的,而是自家留存的。他小心翼翼地把一叠票证在玻璃柜台上摆开,上世纪90年代前的那个“票证时代”似乎又出现在眼前——
    王先生1947年出生,1963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他的家庭是个“工农结合”家庭,爱人是农村户口,有两儿一女。由于从事的是重体力工作,他口粮的标准算是比较高的,每月有45市斤;家属每月有30市斤。尽管这样,一家五口的粮食依然不够,经常要到农村偷偷买点“黑市粮”。为什么叫“黑市粮”?他解释说,当时的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粮食。那些手里有点余粮的农民想用粮食换点钱,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这种交易在当时“见不得阳光”,就叫做“黑市”。当然,“黑市粮”的价格要高于国营粮店粮价二三倍。记得七十年代,粮店凭票供应的大米是每市斤0.134元,买“黑市粮”不用粮票,但每市斤要卖0.3元以上。
    王景润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口袋里揣上一点粮票,在外面走路腰杆就硬些,那种感觉就叫“口袋有粮(票)、心中不慌”。否则,就是带着钱,在街上也买不了一根油条或一个馒头,所以当时有“半斤粮票可以救条人命”的说法。不仅买粮食要票,买其他商品也要票,如买猪肉要肉票,买布、买衣服要布票,买手表要手表票,买火柴要火柴票等。有人统计过,那时候各种商品票证多达90多种。一般人家想置办个家当,不仅要攒钱,还得找关系弄张票;像现在到超市里想要什么买什么,当时是想都不敢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82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粮食年年丰收,供应日益充足。曾经的“黑市粮”,也变成了合法的“议价粮”。没有粮票,在街上也买得到吃的了。粮票渐渐成为一种有价票券,被市民们私下里用来换塑料盆、藤椅等日用品。与此同时,其它商品的供应也日渐充足,布票、肉票、肥皂票等各种票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了1993年,粮票也被取消了。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随着配给制度的退出,终于画上了句号。
    2002年,王景润退休了,他办起了古玩店。抚摸着手中1966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和1983年版布票,王景润颇有感触地说:“这些曾经的生活必需品,如今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的收藏品。从这个角度上,要特别感谢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注入了活力,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好生活。”上世纪80年代的四海商场家电柜。
  (图片来源:《随州贸易志》)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票证,生活必需品成为收藏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