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
11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的一番表示,让人们感觉到,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方面有了更加清醒和务实的判断:“特别是企业需求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
江苏省公益招聘会应聘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
■ 招聘会:体会人生五味
在中国,大学生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过剩”,他们在招聘之中感知冷热,体味着人生五味——
酸:企业层次有所下降,招聘人数也有减少。
校园招聘会是观察毕业生就业形势最直观的信号之一。复旦大学和东华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反馈的信息表明,过去2个月内校园招聘会的数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参与招聘会的企业层次下降,有些企业临时更改了既定的招聘计划。
苦:招聘单位有所减少,薪资标准降低。
往年众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一直是招聘主力军,但在不久前南京举办的首场 “2009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企业不多。”来自江苏大学的李同学说,转一圈没发现几家大公司。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往年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咸: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期望值逐渐降低。
“不挑不拣,有单位要就行”成为不少大学生求职的“原则”。一所高校英语专业的汤姓同学说,她的求职标准一降再降,本来她只看南京企业,后来苏南、苏北的企业也看。“如果公司包吃包住,工资几百元我都愿意干,先找个工作再说。”
辣:师兄师弟同场竞争,求职处境更为艰难。
往届大学生的再次择业和海外学子的“回流”,使得应届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境更为艰难——有人将之称作“挤出效应”。
甜: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结构调整提供机遇
各地招聘会上反映的情况并非一片灰暗。山东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峰发现,由于国家对道路交通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扩大了这些领域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空间。近1个月来,到该校招聘的企业明显增多,中央企业和最终签约的数量均多于往年。
周日应聘忙
2008秋季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招聘单位提供的近万个就业岗位,吸引了南京市和周边地区的众多求职者前来应聘。
■
大学生
:
务实
“
找未来
”
“我不在招聘会上,就在去招聘会的路上”—— 一位忙于求职的大四学生如此调侃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全国各大高校即将毕业的学子来说,最后一个学年除了为学位和学历证书最后拼搏的课业外,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找未来”上了。
他们或是准备考研或出国留学,为当前的就业压力找一个暂时的缓冲;或是找工作,继续把当公务员或进入比较稳定的国企作为首选;或是在“待业”“创业”中,不断寻觅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今年国家确定的征兵对象主体为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政策,也吸引了不少学生。11月1日,四川冬季征兵第一天,全省就有5万多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占到30%至40%。
公务员招考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烫手”——这是国家公务员局一位负责人的感受。统计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接近80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接近60比1。
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少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对此,一些专家认为,在积极开拓未来的同时,毕业生们也需要缓解心理压力——
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建议,大学生毕业生要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毕竟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可能一切如愿。”
国际企业涌起裁员寒潮
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劳斯莱斯航空发动机集团20日宣布,到明年为止,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到2000人。
美国花旗集团17日说,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大约5.2万人。花旗10月16日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累计亏损额突破200亿美元。
美联社20日宣布,将在明年裁员10%。目前,美联社员工总数为4100人。
随着英国经济跌入衰退困境,英国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拿起“裁员”武器,以求度过眼下这一轮比原先预期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为长久的危机。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英国新增失业人数达14万,失业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82.5万,为近11年来的最高纪录。
■ 解困境:“合力突围”
“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投入巨大,他们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张小建说,当前形势下,需要我们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就业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在落实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探索出一些新模式——
江苏建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今年已覆盖全省各市县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省内部属高校和省外部分重点高校,成为江苏当地最大、最专业的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
大多数高校建立起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座谈会、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找准定位。不少学校还主动与企业合作,努力促成各专业学院的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社会关怀的目光还集中到了为数不少的困难家庭和地震灾区高校毕业生。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明确优先服务、优先推荐、优先援助、优先保障的原则,并要求高校为他们设立待业求职登记制度、临时救济制度、免费服务制度、就业见习制度等。例如,苏州市按照“自愿、对口、灵活”的原则,对计划分配到苏州就业的绵竹地震灾区高校毕业生进行安置,帮助他们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专家指出,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就业问题,对社会各界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依靠合力进行突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在就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条件下,政府部门和高校应承担起对各行业岗位需求调查摸底的工作,使大学生心里有底,不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恐慌或错失机会。
尽管如此,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就业指导体系滞后、高校专业设置相对社会需求迟滞、大学生求职心理疏导空缺等,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面对,切实改善加强。
毕竟,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是他们迈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