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传植菇技术 而今长成亿元产业
菇乡人为已故教授杨新美塑像
本报讯 记者陈晓林、见习记者林永俊、通讯员罗可启报道:昨日下午,大洪山北麓的曾都区三里岗镇吉祥寺村头,竖起了华中农业大学已故教授杨新美先生的半身铜像。三里岗镇4.6万人民用塑像纪念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位真菌学家的感恩之情。 冬日阳光下,吉祥寺村党支部书记张德贵看着铜像动情地说:“今天,我和乡亲们终于圆了一桩心愿。我们三里岗人能过上殷实的生活,三里岗镇能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中国香菇之乡’,离不开杨教授的大恩大德。” 杨新美(1911-2005),江西南昌人,著名的农业教育家、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78年8月,杨教授带着他的3名研究生来到三里岗镇深山密林中的木瓜园,利用丰富的栎木资源研发出了适合当地资源、气候等条件的段木香菇种植方法。从此,香菇种植成为三里岗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一年种菇建新房,二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四年种菇奔小康”等新民谚在当地广为流传。如今,该镇80%以上的农户种植香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800余元。该镇香菇市场辐射全国,年交易干香菇1.4万吨。三里岗镇成为全国著名的香菇集散地和出口基地,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镇。 吃水不忘挖井人,追根溯源忆教授。今春,在筹办首届中国随州三里岗香菇节时,镇委、镇政府采纳了乡亲们的建议,决定为杨教授塑像。铜像由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项金国教授设计,高0.85米,连同基座高2.5米。铜像采用的是杨教授老年时的形象:“他”戴着眼镜,目光坚毅而深情地投向那片他曾呕心沥血奋斗6年的土地、投向与他结下深厚情谊的淳朴乡亲。 在项金国教授等人安装铜像的现场,青年农民程志恒停下了摩托车,注目雕像。他说:“我没有见过杨教授,但我从小就知道我们的香菇种植技术是他传授来的,我们子子孙孙不能忘记他。” 崇高的赞誉 杨新美教授离开三里岗已经20多年了,但这里的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如今,淳朴的山镇乡亲们给他塑像,为的是让子孙们也能“看见”他、记得他。 杨教授是一名大学教授,一名高级人才,他何以得到基层群众的如此爱戴?三里岗镇委副书记高仕文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山多田少、树多粮少,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之中,是杨教授传授的种菇技术让我们“点木成金”,乡亲们盖房子靠香菇,娶媳妇靠香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菇乡人民怎能忘记他?!杨家棚村农民陈世贵说,杨教授来三里岗时已经是67岁高龄,然而,他经常步行于长达15公里的镇区与木瓜园之间,为了试验,他走遍了2600多亩山场。他为山区人民、为事业的付出,大家记在心中。 杨教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体现了崇高的科学精神,他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身体力行者,是高级人才、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他的故事再次说明:只要真正为人民做出了有益的事情,人民群众就不会忘记他。 农民为教授塑像,这是崇高的赞誉,最高的奖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