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国宝编钟 世界一绝

  曾侯乙编钟记
    炎帝故里,乐都随州,北倚桐柏,南蔽梦泽,踞江淮,连楚豫,因山水而秀,因神农而圣,因编钟而名。
    音乐缘起,祀神娱人,谓舞阳骨笛,庖羲作瑟,神农造琴,女娲制簧,黄帝创律,尧改七弦,舜奏《大韶》,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编钟始于商周,兴于春秋,“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若夫声罪致讨,军旅之发,则击“行钟”;若夫祭祀宴宾,歌咏金奏,则鸣“谣钟”;若夫认称“宗彝”,承其宗宙,则奏“ 钟”;体合法度,节究哀乐,为仁智之器、礼仪之器,斯乃众器之表。然兴衰交替,沧海桑田,钟鼓重器,仅传于史。
    变革开盛世,乐都谱新篇。擂鼓墩考古发掘,地下音乐宫殿,曾侯乙墓出土,金石之乐,辉煌展现。曾国侯乙,楚之宗彝,墓葬器物,万五千件。钟、磬、鼓、篪、笙、箫、琴、瑟,繁多精美。编钟悬乐,三八层组,上为钮钟,清丽嘹亮;中为甬钟,和谐铿锵;下为长枚,深沉雄浑。一钟两音,上 下曾,三度和鸣,五八音域,十二半音,旋宫转调,逾越六宫。编钟铭文,二千八百,乐律典籍,失载绝书,深邃渊源有自,破除“钟律巴比伦”猜测,中华瑰宝,举世皆惊。
    曾侯乙编钟,青铜极品,古乐重器,人间复鸣,其音如初,金玉齐声。状如游云,阵兮洋洋;行似流水,浩兮汤汤;势如奔马,力兮钧钧;八音至和,通神悟灵,灿烂雄厚,穷妙极巧。
    东渡扶桑,西巡欧美,钟鸣千禧,寰球回响,《欢乐颂》歌飞扬,合声鸣,兄弟情,四海同。天籁之音,现千古绝响,颂友好和平。
    香港回归,盛世大典,钟琴声管,协奏交响,《天地人》曲回荡,乐声起,举国庆,同胞欢。世纪强音,雪百年国耻,扬中华国威。
    北京奥运,桂冠加冕,金钟石磬,原声融合,《茉莉花》调绕梁,金声振,华夏奋,五洲乐。激越谐音,圆百年梦想,弘奥运精神。
    道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曾侯乙编钟,隐世千载,形整音圆。何哉?格物致知,乃知其精;乐律术数,乃知其奇;铭文错金,乃知其妙。是故,盛世出,国器现;天地和,乐舞兴。若夫感天地、传道统、易风俗,惟编钟超众器尔。
    (作者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日)
  刘友凡
  曾侯乙编钟出土记
    30年前,在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随着大型古墓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2400多年前的精美乐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曾侯乙编钟,在此重见天日,让现代的人们得以聆听到古代的金玉之声。
    一波三折 古墓有险
    1978年2月底的一个夜晚。武汉东湖之滨。
    “谭队长!快!快!长途电话,襄阳地区(今襄樊市)文博馆有急事找你。”门卫急促的呼喊,令谭维四教授 (时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队队长)心里一惊:以他的经验,深夜来长途,要么是文物出现险情,要么是报告极其重要的发现。这次是什么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77年春,在随州市擂鼓墩,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经上级批准扩建厂房。10月平整土地时,在原本坚硬的岩石地表发现了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土。爱好考古的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王家贵意识到地下可能有文物,11月26日他告知县文化馆,可是,文化馆的同志到现场后,否决了“古墓猜想”,施工继续进行。
    1978年1月30日,因为施工中又发现了奇怪的青色、白色胶状泥土,王家贵再次来到县文化馆,然而,“古墓猜想”再次被否决。
    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爆破施工中,部队还是要求施工人员小心从事。2月21日,进一步的奇怪现象出现了:土层中发现了一层石板!26日,王家贵的第三次县府之行受到了重视,时任县文化馆副馆长的王世振现场勘察初步判断,这确实是一座古墓,并马上向襄阳地区作了报告,于是有了前面的那一个紧急电话。
    3月10日,省、地、县联合勘探小组成立。19日,谭维四连同两名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初步勘探后,谭维四激动地向大家宣布:这是一个总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大型古墓,仅就椁室而言,就比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
  (下转第二版)
  原
  著
  谭维四
  剪辑
  陈创新
  千古之谜说曾随
    历史老人有时披着一袭雾纱。
    随,为国为州,史有记载。《左传》称,“汉东诸国随为大”。这是“随”的最早史迹。
    忽一日,数千年的随地,突然冒出了“曾”。
    1978年春夏之交,擂鼓墩一号古墓出土了一批宝物,从其中的编钟、兵器等宝物上,考古专家们明白无误地读出了一个曾字,并认定墓主人为曾侯乙。
    查历史年表,曾侯乙躺进擂鼓墩竖穴墓时,诸侯国随尚健,擂鼓墩其时是随国都城附近的一处战略要地。
    曾侯为何埋进了随国的战略要地?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们,一时也感到迷惑。
    一时的迷惑,一时的雾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先秦史专家李学勤,这时站了出来。他要用渊博的学识拨开迷雾。
    1978年10月4日,《光明日报》刊出李学勤先生的《曾随之谜》,对曾随关系进行了论说,认为曾随为一国二名。
    李学勤先生的论说,得到了史学界较多的响应,但不同看法30年来也依然存在。
    概而言之,关于曾随关系有三种观点。
    一为曾随同国说。认为曾即随,随即曾,属于一国二名。其理由是,曾随国君同为姬姓;地望相合,均在随枣走廊;存世时间相同,都是西周至战国早期。一国二名说,比较好地解释了“史籍有随、地下有曾”的二元矛盾。
    二为曾随异国说。
    三为曾随先后说。
    曾随异国说、曾随先后
    说,都不太好解释二国同时
    同地的问题。因此,在史学
    界,曾随同国二名说,明显地
    受到重视。
    也许,李学勤先生的文章已解开“曾随之谜”;也许,“曾随之谜”还有些许雾纱待揭。人们期待着出现新的地下资料,来更明晰地解释曾随之谜,从而揭开曾随之谜的全部雾纱,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我们的家园。
  刘永国
  “地下音乐厅”魅力无穷
  面世三十年观众六十万
    本报讯记者陈晓林报道:“曾侯乙墓文物太精致了,令人震撼!”12月6日上午,来自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主谢先生参观曾侯乙墓遗址时,发出由衷的感叹。
    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主任张华介绍,30年来,被誉为“地下音乐厅”的曾侯乙墓遗址已累计接待超过60万名中外客人。其中,许多来随考察指导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在参观时还欣然挥毫题词。
    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专家王新成当年参与了曾侯乙墓的发掘。据他回忆,1978年发掘结束后,即对墓坑进行了回水保护。按照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意见,原随县县委、县政府随后在墓坑上兴建保护棚。1980年前后,保护棚建成开放式,供游客参观,当时参观券的票价是每张5分钱,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的上涨,票价也一路上调至2角、5角,直至如今的30元。为更好地保护墓坑木椁,并便于游客参观,199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墓坑木椁进行原地疏干脱水保护,目前疏干工程即将结束,但脱水仍需时日,计划明年9月修复木椁。
    目前,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内陈列有部分文物实物和图片,观众还可以观看当年发掘过程的纪实电影。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宝编钟 世界一绝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