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 星 ”之 路
——从负债300万到收入16亿的裂变
作者:许享红董斌
随州,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湖北齐星公司,随州汽车行业的“龙头”。 面对金融危机,湖北齐星公司却能逆势而上,今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比去年又增6亿元。一个曾经负债300万元的街办小厂,是如何欲火重生,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呢?穿透齐星公司发展裂变之路,我们寻找民族企业发展的样板。 远见卓识 稳把市场风向标 董事长徐德,是“齐星”这艘巨轮的重要铸造者和掌舵人。 齐星公司的前身是1980年街办的随州自行车厂。1984年,该厂背上300万元的沉重债务,工人走得只剩40多人。33岁的徐德临危受命,领头创业,他看准机遇,向汽车配件领域进军。1989年,从江苏引进模具技术,开发出汽车尾灯模具,企业更名为“随州灯具厂”,与东风汽车集团、省专汽等大企业配套,产销两旺,终于突出了重围。 继而,市场不断向全国辐射,1993年公司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企业更名为“汽车配件厂”,徐德就此提出要上汽车驾驶室项目,但反对声一片:“现在日子不错,何必冒那风险?” 徐德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附加值才高,市场才大!”零星的汽车配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企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寻求“高、难、精、尖”产品。 1996年,“齐星”中吨位的卡车驾驶室总成终于研发成功,投放市场大受欢迎,次年企业更名为“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 “齐星”决策层始终以超前的洞察力捕捉市场。1997年4月,徐德在一次汽车展销会上,敏锐发现重型卡车将成为运输业主力军,于是由总经理江正平牵头的技术攻关小组迅速成立,经过10个月艰苦攻关,重卡驾驶室总成正式下线,这为“齐星”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齐星”副总经理邓字安一班人艰难开拓,重庆红岩汽车成为齐星重卡首个大客户。市场逐步扩拓展到中国重汽、陕汽等大型重型卡车企业。2000年,齐星公司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销过亿元。 追求无止境。2001年,“齐星”自主研发出了利润丰厚的工程机械驾驶室,成为徐工、三一重工等厂家的主要供货商。如今,工程机械驾驶室为“齐星”撑起了半壁江山,并占领了全国90%的市场。 近几年,齐星公司相继组建了高分子汽车内饰件、汽车模具、 星化工、耀星国贸等8家子公司,2007年,齐星公司产销过10亿元。 今年,“齐星”抓住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调优结构,1至6月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但金融危机导致齐星11月的订单下滑,“齐星”决策层果断决定,要“化危为机”——抓住时机调整、充电,让员工外出学习、开展技能大比武,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大企业,追加订单。 齐星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继去年打开伊朗市场后,今年拓展了俄罗斯、越南、尼日利亚等市场,今年产品出口3000万美金,是去年的3倍。 而今,齐星又把目光投向了多晶硅项目,向年产100亿元的目标迈进。 徐德说:“思路决定出路。企业领导者要具备超前的眼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才能引领市场,永立潮头。” 自主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力 “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是齐星裂变壮大的真经。技术开发中心,是该公司产品的“孵化器”。 由齐星公司总经理江正平牵头的技术研发中心,广泛调查市场,研制出3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中有1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 2001年,齐星研发的工程机械驾驶室,结束了该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研发的PW21驾驶室,在国家汽车检验中心成功实现正面碰撞,达到欧洲标准,被称为重型汽车“中国第一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房车,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明的“越野车四轮叉速动力驱动系统”和“车门玻璃移动机构”成为全国首创。 “齐星”投资2亿元引进了德国、日本的先进设备,使模具加工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产品的精度;投资1亿元的油漆生产线,增加了电熨器,防止了驾驶室因日晒雨淋而老化脱漆;投资1亿元从德国引进的2条长短纤内饰生产线,提高了驾驶室的内饰档次。 2007年,齐星公司被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齐星”牌汽车产品正申报中国名牌产品,有望成为全国汽车驾驶室行业首家中国名牌。 本月初,齐星公司与华中科大联合研发的“特种异型汽车驾驶室总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该项目实施后,将使“齐星”建立一套先进的汽车总成开发集成制造软件,并成为全国汽车驾驶室总成检测中心。 坚持自主创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齐星”发展赢得了先机。 重奖贤才 群星荟萃显合力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齐星”领导层形成共识: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先机。 2000年,“齐星”产销首次过亿元。如何站在这一起点上,将企业推向更新的高度? 8年来,齐星公司通过到大学招聘、与大专院校联合培养、出国受训等,培养了各类技术拔尖人才200多人。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机制—— 对技术、销售等拔尖人才,实行住房奖励,先后已有100多名员工获奖住进了新套房; 对技术、质量、销售等10类标兵实行轿车奖励,140多人因贡献突出获得了轿车; 2007年,“齐星”制订新的激励机制,一次性颁奖318万元,年度标兵分别获得奖金5-20万元。 独特的激励机制,带来了良好的人才效应—— 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的杨永康,2002年进入“齐星”,负责模具创新。他潜心研究,使“齐星”模具成功实现从人工到数控加工的跨越,大大提高了质量和效率。由于贡献突出,他获得一辆轿车奖励。他说:“为回报‘齐星’,我只能更加努力工作!”一个个尖端技术,一项项国家专利,他与同伴们连创佳绩,去年他被任命为模具公司副总经理。 “齐星”花巨资,从德国引进的世界领先水平的长短纤内饰生产线,由于德国专家撤走而无人操纵。武汉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史二潜心钻研,让闲置一年多的机器重新运转,实现了驾驶室原材料国产化,生产成本大降,产品质量大提升;技术工人谢选久创造出“玻璃手摇滑动机构”,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受到用户青睐。 “齐星”对特殊人才以特殊待遇引进,2007年,分别以30万元年薪,聘请了外交部原驻伊朗商务参赞张传栋和日本模具专家藤生。张传栋为“齐星”开拓了伊朗等多国市场,藤生帮“齐星”打破了模具生产技术瓶颈。 多才并举,人尽其才,“齐星”的天空星光灿烂。新市场不断开拓,新产品不断研发,新技术不断提升,齐星公司的“雪球”越滚越大……本报记者 许享红 董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