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柏树湾村的新鲜事
  “绿色银行”、农民艺术团、村级网站……12月26日,记者走进曾都区环潭镇柏树湾村,耳闻目睹了这一桩桩的新鲜事,它不仅昭示着柏树湾村的巨大变迁,更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体现。
  “绿色银行”
    柏树湾村不见柏树,却是意杨树的海洋。只见公路边、山坡上、村民房前屋后,到处都是亭亭玉立的速生意杨树。
    村民邓华平满脸笑容地指着自家房前屋后碗口粗的意杨说:“这1000多株意杨是我家的‘绿色银行’,每年能在我的‘绿色存折’上存1万多元呢!”他解释说,一棵树10年成材后砍伐,最低能买100元,一年一棵树能增值10元。目前,柏树湾村家家户户都种植意杨,像邓华平这样的大户就有200多家。
    村民们大规模种植意杨,发展生态林业,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张光能。
    1999年,头脑灵活的张光能承包本村山场2800多亩,开始大规模种植意杨6万多株。此外,他还种植黑木耳,承包水面养鱼,收入丰厚。率先富起来的他,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2004年,34岁的张光能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担子。
    柏树湾村有295户,1270人,总面积2.5万亩,其中山场面积2万亩。张光能上任之初,村里欠债60多万元,村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张光能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通过山场、水面发包、林场入股等形式,很快化解了村级债务,并使村集体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他因地制宜,动员村民广泛种植意杨,村集体还投资种植了15万多株意杨,然后以低于成本每株8元的价格分给村民,分户管理受益。
    “现在我们全村共种植意杨30多万株,户均1000多株,每年户均收入可净增1万元,被村民们称为‘绿色银行’!”村党支部书记张光能说,“村里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使全村意杨种植达到50万株。”同时,张光能还带领村民利用杨树枝发展袋料香菇、养猪等。2008年,柏树湾村有240多户存款在5万元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曾都区林业局局长苏功才说:“新农村建设需要产业支撑。柏树湾村因地制宜,发展意杨产业,既建设了生态文明,又走出了一条林业富民的路子。” (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赵建新 王董斌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柏树湾村的新鲜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