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鼠辞旧岁,金牛闹新春。值此岁序更迭、万象更新之际,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大洪山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2008年,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把“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落实到景区的各项工作中,旅游开发实现了重大突破,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景区景点建设实现重大突破。2008年景区景点投资超过4500万元,投资规模空前。一是以随州新 “三城同创”为契机,启动了4A景区、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湖北省旅游名镇、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四区同创”工作。二是投资800万元,完成了黄双、洪六旅游公路、333省道至长灵旅游公路连接线及安保工程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观。三是投资1850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完成大洪山度假村、两王洞、筱泉洞的包装改造;通过精雕细作,打造了 “千佛古道”;建设了筱泉湾广场、银杏广场、东塔林广场,完成了明清街配套工程,建成了明清街游客服务中心。四是成功举办了大洪山景区开园庆典和大洪山首游仪式,组织了千人游园活动。
(二)旅游名镇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我们坚持“核心景区开发建设和集镇建设同步推进”,围绕将长岗镇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文明和谐的楚天旅游明星城镇目标,加快了旅游名镇的创建工作,投资1500万元实施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长岗镇的吸引力、辐射力明显增强,形象明显提升,“山水小镇、旅游名镇、宜居城镇”初具雏形。如今,走进长岗街道有如步入了明清时代的江南古镇。齐刷刷的黑白瓦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居民的普遍好评。
(三)景区营销实现了重大突破。去年五一开园后,我们一方面继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一方面集中包装推介景区。开展了“大洪山金秋万人赏红叶游览优惠月”活动,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游客,给景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把大洪山民间文艺精品“大洪山锣鼓”搬上舞台,义务为游客演出,受到游客的交口称赞。共邀请300余名摄影家、作家、记者来大洪山写生、采风、创作。组团参加华中旅游博览会、鄂港澳投资说明会、华创会等博览会,积极向外界推介大洪山,提升了大洪山的知名度。
(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始终围绕旅游发展农业,农民参与旅游的程度不断提升,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全年完成水毁修复工程125处,水库除险6处,堰塘改造32处,主干渠道清淤32公里,道路整修75公里,基本解决了全区农村及集镇饮水安全问题。立足于大洪山丰富的资源优势,引导农民 “念山经、发旅游财、走致富路”,努力培植绿色产品、优质小麦、夏枯球、渔猪混养、巴西菇、土黄牛等六大特色板块基地,特色农业逐渐成为景区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创办了大洪山农家乐古街,既完善了景区功能,又为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四是农村清洁工程效果良好。将沿333省道沿线的7村578户列为首批工作重点,农村清洁工程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既提高了农民的居住质量,又改善了景区环境。
(五)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计生工作在一市三区里率先实现了无政策外生育,受到了市领导的表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达到94.9%,农民在新农合中得到实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组建了40多人的大洪山锣鼓队,既挖掘了非物质文物遗产——大洪山锣鼓,又开发了新型旅游产品,丰富了游客和山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基层群众创造的各种民主实践形式,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六)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明显提高。景区开发建设、城镇包装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既加快了大洪山的开发建设步伐,更锻炼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组合拳的干部队伍,为我区今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009年,是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加大项目投资和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机遇,以随州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以创国家4A景区、省级文明风景区、湖北省旅游名镇、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抓手,努力实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营销,将大洪山打造成华中休闲度假名山,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璀璨明珠。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
何运平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主
任
刘泽富
市委书记马清明考察大洪山风景名胜区2008年5月1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开园庆典。市长刘晓鸣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