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自腊月初八开始迈进“年”的门槛,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年俗活动才真正结束。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 “二月二”,天刚放亮,父亲就拎起一大柳条筐柴草灰,用铲子先在院里洒出一个很大的灰圈“粮囤”,然后把灰一直洒向村前小河边送“懒龙”,再装半筐黄土沿路洒回院中的 “粮囤”填仓,预示今年收成会“大仓满,小仓流”。
这时,祖母会手执小木棍,边敲打炕沿边神情庄重地念叨:“二月二、敲炕沿,风调雨顺又一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过后她就抱柴引灶,烧沸开水烀上猪头。此时,去年腊月杀的 “年猪”肉已吃完,猪头是刻意留在“二月二”吃的,在“龙抬头”的日子吃猪头蕴有“挑龙头”的吉祥之意,所以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烀猪头。
天渐大亮,家家柴门开了,窜出蹦蹦跳跳的孩子,不约而同地跑到村西跟全叔家“剃龙头”。他们衣襟上都带着一串用短细秫秸秆、中间夹以彩色布块穿起来的“龙尾”,象征着驱灾辟邪。跟全叔是村里唯一的“理发师”,“二月二”是他最忙的日子,因为大人们都要借“龙抬头”的吉日让孩子们来“剃龙头”,希望孩子长大后有出息。
二月二,农家主妇可以走东家串西家唠磕儿、抓纸牌,因为这天“忌针”,所有缝缝补补的活儿全要停手,穿针引线会扎了“龙眼”。除了这些,二月二的忌讳还有许多,诸如忌担水——龙要出来活动,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会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忌打夯——以防砸伤龙头;忌磨面——石磨会轧到龙头……
这天,村里的顺子爷也特别忙,他要裱糊好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扎几节龙身,由他组合成一条长龙。傍晚时分,村里的十几个壮汉便在锣鼓声中擎起长龙在村中舞动起来,每到一家门前,主人都会燃放鞭炮。舞龙,把“二月二”对龙的崇敬推向了高潮……
长大后,我知道各地都有不同欢度“二月二”的习俗。但不论风俗怎样变化,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围绕对“龙”的信仰展开的,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周铁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