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厥水河边建新村
作者:董斌
  曾都经济开发区将项目征地拆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个规划有序、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首义村正在 水河边展露芳容。
    近日,记者走进首义村,只见栋栋连排小楼装饰美观,水泥道路宽阔干净,绿树红花环绕房屋……首义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蔡洪涛说,这里以前村落杂乱,环境卫生较差,是新农村建设让首义村变了样!
    首义村共有603户11个小组2313人。由于曾都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该村先后有4个组被整体拆迁,5个组部分拆迁,拆迁户达到340户。
    曾都将征地拆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户建设。目前,340户拆迁户全部住进了新建的农民别墅里。记者走进村民邓友国的两层小楼,只见室内全部进行了装修,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邓友国说,这套住房面积共250多平方米,花了12万元,除去拆迁补偿,他自己掏了5万多元。他说:“现在住的房子比以前宽多了,新农村建设让我们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安装了路灯,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环境更优美了!”
    曾都区政府、区财政局等对首义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分支持,拿出资金为该村完善配套设施。首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也大胆创新,通过土地出租、房屋租赁、与企业合资等方式壮大村集体实力。蔡洪涛说,下一步准备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的场所,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征地拆迁让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目前的收入来源怎样?村民邓友国说,家里的主要收入靠他外出跑运输和给别人打井,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村民邓加宽进了大力公司当了一名油漆工,年收入1.5万元;其妻进入了澳门工业园制衣厂,一年也可收入1万元。邓加宽说:“开发区建起来了,我们也有了固定的收入,不用外出打工了!”
    蔡洪涛说,目前该村有600多人在开发区企业就业,其余人多数从事运输、建筑等第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 董斌 通讯员 姚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厥水河边建新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曾都新闻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