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人格障碍 消除在成人前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性格问题,周末及假期带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家长人数也比以往明显增多。专家认为,18岁前,人格障碍倾向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改变和逆转的。所谓人格障碍,是指性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往往导致社会适应困难。在青少年往往表现为品行障碍及性格严重缺陷,如反复说谎、暴躁、易发脾气、不服管教、逃学、斗殴、干坏事等,或与家人、学校、社会严重对立,或个性自悲、过于胆怯、自我中心,或过分敏感、好猜疑、孤僻、离群等等。 以上情况如不予重视或干预不当,可导致性格进一步偏离正常,成年后难以适应社会或导致心理及精神疾病,有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今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是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形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离异、隔代寄养、父母长期不和、父母性格严重缺陷的家庭,孩子出现性格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同时,独生子女被寄予了父母更高的期望值,不自觉地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许多家长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希望于下一代,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感到反感,甚至叛逆,亲子关系紧张。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出现的人格问题不相同。父母比较强势或父母之间关系紧张,孩子容易形成焦虑、回避、冲动型人格障碍;父母比较冷漠,孩子容易形成分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出现自恋、自我中心、依赖性人格障碍。大量研究与调查结果表明:人格障碍一般在15岁以前开始形成。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人格障碍的预防相当重要。孩子出现人格问题倾向后,要及时进行干预,18岁前人格障碍的倾向都是不稳定的,也是可以改变和逆转的。经研究发现,通过正确的辅导和干预,60%孩子在成年后可回归正常,90%情况会有明显好转。 干预的形式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注重言传身教,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杜绝简单、粗暴或完全以物质作为奖罚手段;二是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诱因。所以老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随州市曾都医院精神心理科 鲁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