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山 · 茶 业
——云峰山茶场一瞥
作者:刘永国陈创新
本报记者 刘永国 陈创新 3月25日,离清明还有10天,树木刚开始吐芽。薄薄的春寒中,我们在云峰山茶场看到了今年的新茶,也看到茶场崭新的面貌,在这早春时节,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活力。 万亩大茶园 车行山路,盘盘绕绕,进入云峰山茶场地界,路边闪过一座又一座的茶山。茶山管理得好,如梯田,纵横俨然,很有秩序。茶山上,茶树肩并肩,一圈一圈,修剪得整齐圆润。浓绿中新叶点点,泄漏出掩不住的春色。 云峰山茶场始建于1975年,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开发及30年的滚动发展,现已成为鄂北最大的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场拥有茶园13000亩,各类先进制茶设备250台(套),年可加工干茶2000吨。 春到茶山,云峰山茶场的董事长刘三运告诉我们,3月22日茶场就已经开园采摘。古时贡茶求早求珍,据说,这种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最为细嫩和珍贵。 几座茶山上,一群群、一簇簇的的采茶人穿梭在茶树间。近看,他们的指尖,在这种名为“福鼎大毫”的茶树上飞舞,采下的嫩芽,嫩绿饱满,满披着白茸。 在制茶的几个车间,二三十人、一二十台机械围绕着采下的新叶,忙个不停。采下的新叶,经过或自然、或人工、或机械的初制、杀青、炒青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流程,从清新可人的新叶,蜕变成为端庄大方的新茶,之后还要除去梗片、杂质,“梳妆打扮”一番,方能步入市场。经此一番侍弄,3公斤新叶只能制出0.5公斤芽茶。最忙的当数包装车间。除了原本的车间人员,还有七八位销售人员在帮忙,因为新茶供不应求,好多客户都等着呢!云峰山茶场仅芽茶每年就要生产1万公斤左右。今年计划销售1.2万公斤,目前已产销1000公斤。 六千人采茶 金融危机威胁到一些企业,却给云峰山茶场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在茶叶初制车间,我们见到了新上岗的黄龙寺村民钟加雨。35岁的钟加雨,过去几年一直在广东东莞电子厂打工,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一个月能拿1800多元,但2008年下半年月工资就不足900元了。去年11月,返乡的他看到招聘信息,来到云峰山茶场。经过培训,钟加雨取得初级茶叶加工资格证,在家乡重新上岗成为茶场工人。“一个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还可以种田,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钟加雨满足地说。 钟加雨不是个例。云峰山茶场目前已聘请返乡农民工36人,其中从事种植的15人,从事加工的13人,从事经营管理及其他岗位的有8人。原来承包管理茶园的农户也增加了30户,达到290户。每户承包的茶园面积,少的有15亩,多的达到30亩。 云峰山茶场规模较大,人手一直比较紧张。去年最忙碌的时候一天需要五六千人,却有两千人的缺口。农民工返乡,茶场多了人手来源,返乡农民工也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去年每天采芽茶的在1500人左右,今年增加到6000人。人手多了,茶叶增产、茶业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有机标准新路 “4月21日,英国、澳大利亚的客户将到我们这儿来,进行第二次回访。”茶场办公室主任付波自豪地告诉我们。 2005年12月,云峰山茶场开始了有机改造,应用国际标准要求来管理茶园,对基地所有茶园实行统一管理,对茶农统一培训和统一指导生产,对基地农事活动 (如施肥、除草、深耕等)实行统一标准,对鲜叶实行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并对所有制茶园进行全面改造,使之从无公害标准逐步过渡到有机标准。目前,3年的转换期已过,茶场已全面步入有机发展的新路子。 2004年,茶场取得自营进出口资格。2006年,茶场一次通过IMO(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有机认证,为提高茶叶质量和茶场信誉度,打破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场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现已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独联体、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从最初的几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万美元。 生产调度中心、成本控制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看着一个个机构名称,端详着一块块获奖牌匾,听着主人的情况介绍,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时代味儿,与氤氲的茶香交织在一起,汇成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