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我用山货赚外汇”
——访曾都区高城镇青年创业者宋杰
作者:陈晓林
  “橡子、夏枯球、蜈蚣等,这些农村人常见的山货,在韩国人眼里可都是‘宝’,我就用这些山货换外汇。”4月8日,记者来到曾都区高城镇,采访了刚从韩国赶回来组织货源的 “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宋杰。
    “一季度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淡季,但今年的淡季不‘淡’,我们公司出口了30多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还多。食品保健类消费是刚性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今年出口200万美元应该没问题。”小宋的话语里充满着自信。
    宋杰今年23岁,文质彬彬的模样,一眼看去,依然像个在校大学生。2006年,小宋大学毕业后,回乡协助父亲宋发亮干起了土特产购销生意。由于肯吃苦,善钻研,不久,他就成了一名山货行家,什么麦冬、葛根、黄芪、红花子、桔梗、当归等等,只稍看一看、闻一闻,他立马就可准确地评级定价。
    小宋的“翅膀”一天天硬起来,肩上的担子也重起来,如今担当起鸿发土特产公司经理的责任。近几年,富裕起来的韩国人十分重视养生、保健,对我国天然山野菜、中草药的需求逐年增加。宋氏父子看准了这个大市场,决定避开中间环节,直接到韩国开设贸易公司。去年,以宋杰为法人代表的贸易公司在韩国成功开办运营,全年出口橡子仁400吨,夏枯球200吨,换回100多万美元……
    穿过一段泥土路,记者来到鸿发土特产公司去年建成的简易加工厂。水泥晒场上,晾晒着一片饱满透亮的麦冬,这是宋杰刚从襄樊组织回来的。这些麦冬,去掉须根晒干后就可以运往韩国销售了。车间里,堆得像小山似的葛根散发出香气,等待着工人们切块加工。
    “我们的公司虽然小,但发展比较快,潜力大。”宋杰说,“比如在加工上增值的潜力就很大,像橡子的加工,目前我们只是把橡子去皮变成橡子仁,如果进一步制成橡子淀粉,利润能增加10%。”他计划今秋上一批设备,提升加工能力。
    鸿发土特产公司常年在高城镇收购20多种山货,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但宋杰并不满足。他说,种植中药材效益比较高,但本地乡亲还少有规模种植的。下一步,公司愿意在中药材产业化上做一些探索。
  
    本报记者 陈晓林 通讯员 陈俊凤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用山货赚外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