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菇“长”在稻田里
——洛阳镇“稻-菇”种植模式探访
作者:张清
见习记者 张清 通讯员 胡兵 4月6日,春雨滋润后的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暖意融融,61岁的老农王德友,一大早就在田里忙开了。 “你来晚了,这些(蘑菇)都是别人已经定好了的。”王德友一边采摘蘑菇,一边对客商孙国民说。上午九点半不到,已经连续有三名小贩表示要收购他的蘑菇了。 王德友种有蘑菇1.4亩,往年秋收以后,他都会在这块田里种上小麦,除去成本,每亩小麦能实现纯收入200块钱左右。去年,在镇食用菌协会的指导下,他将这块田改成了“稻-菇”种植模式(稻-菇连作),在水稻收割后,将已点种的袋料呈“人”字斜立于地面,采光充足。预计今年5月份种植期满,可产蘑菇1500多公斤,收入6000多元。 据介绍,洛阳林业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发达,全镇种植香菇、各种珍稀菌(茶树菇、鸡腿菇、金针菇)达3500户,总产值达3200多万元。“稻-菇”种植模式是该镇近两年来探索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 与传统袋料香菇相比,“稻-菇”模式用料仅为传统模式的三分之二,袋料从室内移到稻田时,省去划袋工序。此外,发展食用菌产生的废料,还可就地转换为农家肥,实现循环利用。 “采用这种模式,用工可节约一半,产量可增四分之一以上,每袋香菇比传统袋料香菇要增收两元以上。”该镇食用菌协会会长严涛介绍,“‘稻-菇’生产模式种出来的香菇,菇型好,烘干后的黑片菇,每公斤能卖到50多元。” “今年我家发展了六七万袋,全部采用‘稻-菇’模式。”菇农蔡艳安说,“汉十高速通车后,卖菇变得更加灵活,既可将鲜菇运往武汉市场销售,也可烘干出售,完全不愁出路。” 在洛阳镇 “稻-菇”模式基地内,记者看到农田里、大棚内,去年种植的一袋袋香菇正在茁壮成长,不时会有小贩从远处赶来,询问收购事项;旁边的“车间内”,近二十万袋袋料堆码整齐,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蒸袋、点种。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稻-菇”种植模式将达到200亩,其中袋料香菇100多万袋,双孢菇40余亩,年产值8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