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都3万乡土人才搅活农村经济
年实现产值15亿余元 创利税2亿余元
作者:唐天才、
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通讯员朱西胜报道:近日,到曾都区草店镇大海菌业公司购买菌种的农民络绎不绝,公司董事长秦大海欣喜地说,今年公司已售出菌种40余万公斤,创产值100余万元,耀兴大海香菇深加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70%,投产后年可创产值1000余万元。 近年来,曾都区全面实施 “人才强区”战略,注重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据区人事部门统计,目前活跃在该区农村的各类乡土人才有3万余人,乡土拔尖人才7000多人。乡土人才对当地经济辐射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在乡土人才的支撑下,该区已建成三里岗香菇、唐县镇蜜枣、小林花生等10个乡镇经济产业区,形成了食用菌、茶叶、油料、蔬菜、花卉等6大特色农业产业。洛阳镇银杏资源丰富,但生长周期长,“土专家”们经多年攻关,将银杏的挂果期提前到2至3年,该镇的银杏面积因之猛增到10万亩。 农村“能人”示范带领群众致富事例比比皆是。洪山镇赵今月经营的二月风公司年创产值500余万元,常年解决300多农民就业;尚市镇葡萄状元李建华多年苦钻技术,先后有近万名群众向他学习葡萄种植技术,他所在的太山村葡萄年收入1000多万元……据悉,该区乡土人才身手不凡,年实现产值15亿余元,创利税2亿余元。 如今,以乡土拔尖人才牵头组建的食用菌协会、养猪合作社、马铃薯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00多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遍布全区农村。曾都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拥有会员226人,辐射带动农户20万户,年产香菇8000吨、黑木耳3000吨,产值达10亿元。这些农合组织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