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本文采访题记)
跨入新世纪,职业教育风起云涌,潮起潮落。2001年,随州女子学校(原名为随州女子职业中专)在随州南郊成立,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地安静。山海回响,岁月如歌,在这物竞天择的大环境中,随州女子学校脱颖而出,成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女子职业学校,全国教育针对性最强的职业学校,被授予“全国民办教育名校”、“全国首届创新型学校”、“2007年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全国就业先进中专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所好的学校,往往需要一个优秀的校长来带动,学校才能发展。随州女子学校每走出一步,倾注了该校创始人、校长余忠清的智慧和艰辛。余忠清结合32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育上成功实现自己的探索,也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2002年12月28日,被授予 “全国百名知名校长”荣誉称号;2004年7月25日,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 “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颁奖会;2005年7月,被授予 “2005年全国杰出教育研究者”称号,同年又被授予“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07年1月,被中华全国教育家协会评为“全国杰出教育家”;2008年荣获“全国模范校长”称号;2009年1月,被授予“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
5月21日,记者走进余忠清简陋的办公室,在余忠清的讲述下,沿着她多年的足迹,记者体会到的是无数的汗水与心血。
用执着缔造新生
说起余忠清的办学,得先从她退休后说起。时间追溯到2001年,年过5旬的余忠清从随州一职中党总支副书记职务退休,子女早已长大成人,她拿着每月1800多元的工资不享清福,却萌发了创办学校的念头,想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奉献余热。
余忠清小时候家住原淅河余家畈村,兄妹6个,家境贫寒。她1963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随县一中,成为当年余家畈学校考上随县一中唯一的应届毕业生。但家里拿不出钱,正在这时,当时的村支书余启东,得知她家贫困后,便做她父母思想工作,鼓励她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在生产队借了5元钱并帮助挑着箱子被子送她上了学,后在一中特级教师宋仁贵的帮助下,得到学校每月4元钱的助学金,她才把书继续读下去。余忠清也不负众望,当上了班长,选拔为学校田径队骨干队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至今谈及往事,余忠清感慨万千。
余忠清说,当她看到许多因贫困而辍学的女孩儿,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无钱上学的心酸往事,决定自己开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让贫困女生也能顺利读书和就业。她多次到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和市教育局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当年余忠清和丈夫孙高友一起筹资55万元,创办了女子职业中专。
开办的第一年,女子中专就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如愿招收了189名学生,以后几年,就读学生不断增加。2005年,该校生源爆满,在校生增至700人,原来的校舍已经容不下就读的所有学生。于是经市教育局批准,女子职业中专投资100多万元,建校舍、买设备,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又成立了东校区,占地28亩,可容纳在校生1000人,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作为民办学校,由于资金投入太大,使得资金周转不灵,学校顿时进入了发展期中的另一困境。据介绍,从办学初的2年间,学校共收取每位学生学费仅3000元,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因家庭困难,仍然难以支付学费。“东校区可能就是埋葬自己的坟墓。”余忠清天天思考着,学校能否继续办下去,回想当年情景,仍心有余悸。
一次难得的机遇让余忠清的执着继续前行。2007年开始,国家大笔资助职业教育,经审核通过的贫困生,每年可以获得1500元的国家资助,大大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经济负担。国家资助仅仅解决生活费问题,但是难以保障学生的学费。于是,余忠清翻出所有的人脉资源,暑假期间带领学生走车间,进厂房,在勤工俭学上找到了一条出路。据统计,每年暑假2个多月的勤工俭学,平均每个学生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大大保障了学生的学费,也保障了生源。当年学生入学率同期相比增加了40%以上。
余忠清感慨万千:是国家资助和勤工俭学救了学校的命。
如今,随州女子学校已经拥有在籍学生1000多名,教职工55人,占地面积35亩,成为随州乃至湖北省规模较大的一所女子学校。在余忠清的倡导下,学校以 “自信、乐学、互爱、进取”为校训,以 “专家办校、名师执教、打好基础、养成习惯、提高素质、扬长避短”为办学思路和目标,以全封闭管理为基本模式,成为了运作规范,管理严谨,出路宽广,生源火爆的鄂中名校。
2008年12月,随州女子职业中专被湖北省教育厅更名为随州女子学校。随州市教育局局长吴江明“要求”余校长:不仅要办中专、还要办大学、办短训。
贴近市场显特色
对余忠清的采访,多次被电话打断。余忠清带着欣慰的表情对我们说,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打电话过来要学生的。暑假来临,她每天要接到几十个电话,有时招聘单位负责人亲自来校挑选学生。被余校长选中的单位主要有上海达丰电脑、宁波奇美电子、苏州京隆科技、欣中科技、达富电脑、普光光电公司、广东中山绿豹灯饰公司等企业。
当前金融危机形势尚未见底,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普遍遭遇了 “寒冬”,大学毕业生为了谋到一份工作苦苦奔波。而与此相反的是,随州女子学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日益显露出它的优势,就业形式更加看好,就业率一路攀升。据介绍,该校的学生就业率超过100%。随州女子学校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掌舵的呢?
“办职校,光有信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特色。”余忠清的话一语中的, “随州女子学校的专业设置上,要有鲜明的特色,贴近市场,适合社会和家长及学生的需要。”余忠清介绍说,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本位、技能为基础、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学生喜欢学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教什么。设置专业,就是为学生设计未来,好的专业是保证良好就业渠道的关键。学校根据就业需要,考虑女孩子的优势,目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会计、中文导游、幼师、航空服务等专业,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学习。
女子学校的特色,并非在于开设的课程上,而在于余忠清如何运用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组合。首先,学校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这门现代技术,实习操作始终坚持一人一机,目前学校共有300多台电脑;第二,从实际需要出发开设语文、英语文化课,不开设数学课,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三,利用下午第三节课开设兴趣课,打破班级界限,开设了如:微机操作、英语口语、书法、新闻写作、绘画剪纸、音乐、舞蹈、形体训练等十几门课程。每学期组织“我能行”、“我第一”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长了知识、培养了特长、增强了自信心;第四,学校鼓励学生多学1——2个专业的相关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提高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第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开设书法、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礼仪常识、形体训练等显性素质课;第六,学生会、班干部均实行竞选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校管理,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教育依据其类别各有其侧重。女子学校从诞生那天起,与其他学校相比,就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余校长从艺术教育入手,不断调整学生心态,陶冶学生情操。走进形体室,宽敞明亮。她说,爱美是人的天性,女孩儿天生就爱美,树形体,有利于让这些来自大山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学生一入校就要上形体课、讲普通话,注重对学生的仪表塑造和言行规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成立了模特队、礼仪队、舞蹈队,有力调动了有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能力。2003级模特队员张萍,家住曾都区均川镇幸福村,上二年级时担任班长,在上海国基电子公司锻炼2年,现回乡担任一家建筑公司经理助理,年薪5万多元;家住曾都区唐县镇的2003级舞蹈队员王姣姣,现在深圳南头海关担任报关员;2004级舞蹈队张建平等同学,均被苏州京隆科技公司聘为管理干部;家住南郊食品所的尹晶晶女同学,已在深圳办起了公司;02级学生会主席、文艺骨干丁丹在随州中商百货办起了舞蹈服装店,并为客户编排、主持节目;在学校担任文艺队员、学生会生活部部长的庹海燕已担任韩国公司总经理助理;学生部长、文艺队员余婷婷担任中山绿豹灯饰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国外销售工作;文艺队员刘荣桥、谌春雨、张玉华、蒋九玲均拿到大学文凭,成为优秀的中职艺术教师。
余忠清说,顺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的定位,只是职业中专发展的一小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的培养方式,把企业招工工作提前到学校招生,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让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高品质的工作。
在随州女子学校,有一个随州市“木兰花”家政服务员培训班。学员主要针对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的女性和城镇下岗女职工,通过培训,帮助实现再就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学员不分老少,经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深得社会的满意。
今年该校还和北京兴华大学民航服务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整合教学资源;同年5月8日,余校长应邀到北京参加中韩友好姊妹学校联合办学签字仪式,该校已和韩国敬仁女子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签约,招收赴韩国留学生,扩大学生就业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把车间设成课堂,把课堂搬进车间,女子学校的特色教育走出一条职教新路,金融危机下,所取得的成效彰显出其生命力。曾都区长岗镇的熊玉勤,父母双亡,2006年正月,经自家叔叔介绍,带着无限信任从某高中来到女子中专。她进校后除了上显性素质课外,还选择了计算机应用和营销课,各方面素质提高很快,2006年6月如愿以偿地被苏州京隆科技公司录用。并作了训练员,公司实行上三休一制度,每月有七天时间供她学习,轻轻松松圆了大学梦。
陈娜同学家住曾都区万店镇黄家畈村二组,是从城区一高中毕业来到女子学校就读的,在英语兴趣课上学得十分专心,成绩优异,毕业后一上岗就被日本老板看中聘为班长,现在又担任人事主管。来自曾都区何店镇的谢婷婷同学,抢着学习计算机、文秘、市场营销课,并挤时间上会计课,中山一电子厂老板亲自来校接她,聘其为会计员。女子学校毕业生到企业担任组长、品管、主管、经理助理等基层管理人员和自主创业当老板的数不胜数。不仅如此,由于该校学生文化知识过硬,综合素质好,又有特长,如杨玫、何银银、刘萍、刘君等20名同学被选送到日本、韩国研修,回国后均担任管理干部。家住洛阳山区的杨玫,从日本回国后担任人事主管,月薪3800元,现已与在同一家公司任工程师,家住浙江义乌的小伙子结婚,丈夫经济条件非常好,出租房年收入20万元,婆婆开的超市,年收入也有20多万元,家有300多平方米、价值150多万的小洋楼,还有奔驰小轿车。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忠清的特色教育,换来的是学生及家长的信任。2008年11月14日,一位洪山镇在苏州达富电脑实习的学生家长发来短信说:余校长:您好,我是刘海艳的爸爸,昨天刘打电话说十月份发了2500元工资,她心里非常高兴,她说这是女子学校给她这么好的机会。在您的教育下,孩子大了,慢慢知事了,她说她将来一定要报答学校和社会……读到这,余忠清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在她的统计本上,这类短信多达数十条。
一片真情洒人间
在随州女子学校门口,除了悬挂学校校名的牌子外,还有一块牌匾特别引人入胜——随州市妇联“春蕾计划”“491”工程教学基地。余忠清笑着告诉我们,这仅仅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熟悉余忠清的人常常听她这么说过:“我感谢老师,感恩社会,感谢政府,我能在社会发挥余热是社会给予的,是政府支持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如今我有能力、有经验,我就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和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接受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给贫困家庭创造脱贫致富的机会。该校既是艺术教育的苗圃,又是女性人才的摇篮,还是扶贫济困的校园。这是余忠清“帮贫济困”的办学宗旨,且永远不会变。
学校开辟了“绿色通道”,除对父母双亡的特困生、特优生,实行学费全免外,并对单亲家庭、家有重病人员等特殊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或者缓交学费,还可用实习工资补交学费。学校实行工学结合、以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学生。自2004年以来,余忠清已组织了1000余名贫困生利用寒暑假到商业、工业企业勤工俭学。到珠海勤工俭学的学生一个暑假大多数能拿到3000元以上的工资,最多一个月能拿到2800元。节假日选派营销专业学生到“统一”、“蒙牛”、“伊利”、“升达地板”等单位任促销员,这样一来,既缓解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校长,余忠清除了管理好学校以外,必须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她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把学生当做心头肉,视如己出。课间之余,对学生嘘寒问暖,用一种特殊的母爱,关怀着下一代。
今年读一年级市场营销专业的肖华说,刚到学校不到2个月,就完全体会到了 “学校如家”的特殊情怀,在学校,课堂上老师们是传播知识的领路人;课后,老师又变得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妈妈”。从一个仅14岁的小女孩口中说出这么一席话,令人无不对余忠清肃然起敬。伟大的妈妈,学生在受教育的途中,需要的就是这份爱,而余忠清把这份爱完全奉献给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儿女”。
和谐的校园环境,造就了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许多知名企业到女子学校竞相招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然而,就业只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的是发展的前景。
余忠清坚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指导思想,对每个学生毕业后应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争取什么样的岗位——进行指导,再根据学生及家长的要求帮助选择单位。余校长对企业单位确定了以下4条标准:第一,必须是生产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高科技含量的单位;第二,每天上班总时间必须在10小时以内,中、晚餐均有充足的就餐和休息时间;第三,培训期月薪不低于1000元,培训期满月收入1500元至3500元;第四,在前3个方面同等的条件下,治安、自然环境好,包吃包住,宿舍内有空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善于重用人才的苏州、上海、宁波等用人单位优先。
在这种高标准的条件下,该校的广大学生都有一个较理想的归宿,都有一个较光明的事业前途。余校长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用实际行动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儒雅、务实、善谈的余忠清,深刻体会了探索路上的种种艰辛,由此历练了一种自信、豁达、进取、创新的人生态度。面对职教,痴心不改,她还要走自己的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她把自己的生命深深融入了职教这一神圣的事业之中。
校长余忠清向来校调研的市教育局局长吴江明汇报工作。学生杨玫的父母为感谢学校赠送锦旗
加拿大教授迹瑞在女子学校考察气派的微机室木兰花培训现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市首届编钟文化节该校学生表演《千手观音》
本报记者常跃耀 见习记者徐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