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社交,也该从娃娃抓起
作者:包东流
  本报记者 包东流
  阅读提示
    2009年的6月1日是第60个国际儿童节,这个儿童节的主角们,相当大一部分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当一家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时,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但是同时,他们也缺乏了与同龄人共处的经历。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这样,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交难题。因此,如何让孩子在儿童教育阶段获得良好的情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代独生子女社交困惑多
    困惑一:不愿去幼儿园
    3周岁的苗苗今年是第二次入园,去年下半年,苗苗妈妈就曾经尝试将苗苗送到幼儿园,但是苗苗每天都要断断续续哭上一天,一直到有人接她回去为止,这样上了一周的幼儿园,心疼的苗苗妈还是将孩子接回了家。“我和孩子爸爸平时上班比较忙,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在家带孩子,而且也不怎么出去玩。”苗苗妈说,“后来在家的一段时间里,我就时不时得抽时间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其他的小朋友,让她习惯和别的小朋友相处。”
    困惑二: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快5岁的小雅丽是个活泼可爱性格开朗有礼貌的小姑娘,认识她的人都会夸她有礼貌。然而,她却和小区里的小孩子相处得不太好。小雅丽的妈妈说,只要是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们可以很快乐地玩在一起,但是一旦三个以上的小孩子一起玩,小雅丽就会变得不合群了,别的小朋友玩到一起就会把她晾在一边,有时候还一起欺负她。小雅丽的妈妈不知道小雅丽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小朋友孤立,可在平常的生活中小雅丽又好像很开朗活泼。
    困惑三:不愿与他人分享
    莉莉在家很活泼,但是一到幼儿园就非常孤僻,总是一个人闷不做声地坐到教室的角落里,做游戏也不参与,只要老师一点到她的名字她就会大哭起来。
    “其实很多独生代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社交问题。”随州市曾都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薛青说,“这些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较差,主要是表现在独占欲比较强,不会与他人分享,以及不懂如何与同龄人沟通,而且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明显。”
  幼儿不善交往家庭因素居多
    在随州市曾都区第一幼儿园采访时,薛青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一位家长接孩子回家时,正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这位家长当时就恼了,冲上去竟然想教训那个欺负他孩子的小朋友,我们马上把他制止了。”薛青说,这件事情虽然只是个例,但是也反映了当前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很多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他们本身就是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幼就被他们的家长呵护,现在有了孩子后,更是溺爱自己的孩子。”薛青说,“因此他们很多人教育孩子,不是以对不对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吃亏不吃亏来判断,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吃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根本不会与同龄人交往,在孩子的意识里,什么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得到。”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3年的幼师梁华告诉记者,现在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父母都忽视了与孩子沟通交流,只会一味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而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经验对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孩子面临交往困难时,他们只会简单地灌输“以暴制暴”的观念。也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这样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会模仿和学习家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社交技能也应该从娃娃抓起
    “其实家长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种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社交困惑是正常的。现在的小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中多是父母、爷爷奶奶等一些长辈,没有同龄人在家中与自己争抢或者分享一些东西,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扮演同龄人的角色。到了幼儿园,面对的不是父母爷爷奶奶等疼爱自己的家人,而是严厉的老师或者与自己同样也在家中娇惯成性的小孩,他们受到挫折是正常的,需要有适应过程,才能慢慢融入群体生活。一般来说,3岁到6岁的孩子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应该抓住这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雏形。”薛青说。
    据梁华介绍,对于幼儿园里表现得比较孤僻的孩子,老师通常会找一些年龄稍大或是善于交往的孩子跟他接触,带着他们融入集体,同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或是集体游戏,为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老师也会对其进行鼓励、指导,以此来慢慢转变他们的交往态度和行为。而对于那些独占欲很强、不懂与人分享的孩子,老师们则会提供一些有利于孩子开展社会交往的玩具,让他们通过玩玩具来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
    “让孩子学会‘交友’,家长的表率作用也很重要。”梁华认为,家长应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乐于和别人交往,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对如何交朋友有一个感性认识。其次,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见人热情打招呼,友好地说谢谢等,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社交技能。比如,在和小朋友游戏的过程中,你的孩子不顾及别的小朋友的感受,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尝试着去引导孩子学会合作。这种引导不是对孩子说合作重要性的大道理,孩子可能听得懂,却不能去实践。一般情况下,家长可以在玩耍现场,当孩子发生不愉快经历的时候和孩子交流,主要是通过问话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别人的行为,逐步提高孩子反思能力。也可以在事情过后,和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下探讨刚才发生的问题,如“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一定要听你的”,通过日常发生的事件,逐步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社交环境,越是不愿意合群的孩子,越是要多带领他到人群中去。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社交,也该从娃娃抓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9 版:焦点特写】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