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油价调整将成常态
——新定价机制下我国成品油价格走向透视
作者:陈二厚、安蓓、江国成
近日,国际油价突破每桶66美元创下了近7个月新高,国内成品油涨价预期强烈。5月31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6月1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 如何看待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我国的成品油价格走向?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消费者、生产者、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 消费者:国内油价是否过高? “2008年原油每桶近150美元时国内汽油每升卖6元,现在每桶原油才60多美元,每升汽油却卖5元多,还要涨价,真不知道中间的利润都让谁拿去了!”此次上调汽柴油价格前后,这样的质疑不断出现在一些网站的显著位置。 国家发改委在发布汽柴油价格上涨的消息时称,自今年3月25日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以来,WTI(即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国际油价风向标之一)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53.98美元上涨到66.31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考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由每桶45美元左右上涨至目前的57美元左右。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决定上调汽柴油价格。 国际原油价格2008年初“破百”后一路走高,到当年7月中旬冲破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于今年初跌至每桶30多美元的低位。近期,国际油价再度出现大涨态势,仅5月份单月就上涨了30%,与年初低位相比,几乎又翻了一番。与国际油价的“过山车”走势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却画出了一条相对平滑的梯形路线。 在国际国内油价的升降变化中,消费者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过高的质疑却一直没 有 停 歇。中国石 油和化学工 业协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 昉认为,“社会对油价的不满, 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垄断的一些质疑。”祝昉指出,“这需要国家继续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在石油流通领域引入更多竞争主体。” 石油企业:价格不涨就亏损? 这次上调汽柴油价格之前,我国两大石油企业中石化和中石油纷纷发出了国内汽柴油价格如果再不上调就要亏损的抱怨。 中石化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汽油价格中包含1元燃油消费税以及增值税、城建教育等附加税费。去掉这部分上缴国家的费用,即使炼油零利润,此次上调前的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仅相当于每桶原油50多美元。此次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400元后,大大缓解了中石化炼油板块的压力。但由于这次上调是根据上一个计价期的油价走势,近期国际油价已冲高至每桶65美元以上,如果这一走势延续,国内炼油企业经营压力仍会持续。 中石油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6月份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不动,按照近期的原油价格,每加工一吨原油将出现300多元亏损。此次上调价格后,企业炼油盈略大于亏。 祝昉说,不仅是两大集团,此次调价前整个炼油行业都已出现亏损压力。一些地方炼油厂由于炼油成本上升,前段时间开工率较低。近期基于油价上调预期开工率虽有所提高,但囤油惜售心理严重,已经对市场稳定供应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 国家发改委:坚持市场化方向 2008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于今年5月8日正式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相对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启动后,在坚持市场化方向的基础上,新的价格改革方案进一步突出了对各方利益的兼顾,特别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方案根据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幅度确定炼油企业的加工利润率。当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以上时,逐步扣减加工利润率,压缩供应方利润空间。当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实行限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指出,设定国际原油价格区间是为了过滤国际炒家炒作国际油价对国内的影响。当国际油价高于一定水平时,逐步压缩供应方利润空间,由石油企业共担买卖风险。 根据新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表示,油价将遵循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来调整,但也需考虑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当调控。 此次调价距3月25日最近一次调价已逾两月,而按照计价公式,一个多月前国内汽柴油价格已具备上调条件。国家发改委称这次上调汽柴油价格“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适当缩小了价格调整的幅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认为,近期国内经济复苏迹象出现,企业经营开始活跃,随着农忙期的到来,农业用油出现高峰,这都是影响这次油价调整的因素。 曹长庆指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后,未来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将成为常态,各方应逐渐把它看作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陈二厚、安蓓、江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