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新售电脑将预装上网过滤软件
防止未成年人受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7月1日之后在我国销售的所有个人电脑出厂时预装上网过滤软件,进口计算机在我国销售前也将预装该软件;对于网友的质疑,官方表示软件通过招标方式选出,主要用于过滤不良信息;软件可随意卸载,不存在监控网民的问题。
  软件通过招标方式选出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介绍,相关部门是从多个类似软件中通过招标选出两款软件,“‘绿坝’在图片过滤方面做得比较好,而‘花季护航’则在文字过滤方面比较出色,于是就由‘绿坝’和‘花季护航’两款产品集合而成现在的过滤软件。”
    据悉,工信部、中央文明办、财政部将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要求,使用中央财政资金买断其一年服务供全社会免费使用。根据通知要求,软件将预装在计算机硬盘或随机光盘内,且在恢复分区和恢复光盘中作为备份文件。
    实际上,“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预装、下载已经展开。此前几部委已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的联网电脑于今年5月底前安装该软件,而所有进入 “家电下乡”目录的计算机也已预装该软件。目前软件的装机总量已超过5000万套。
    在网络上,这一举措同样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多数网民认为,政府以财政支持绿色软件推广,让青少年远离不良网站,值得称赞。但也有人提出,强制要求所有电脑预装指定软件,是否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中“政府垄断”的条款?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徐士英表示,政府动用财政资金进行政府采购,为消费者免费提供绿色上网服务,且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并不违背《反垄断法》。一年后,如果软件公司决定收费,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应当有权选择是否继续使用该软件。
  绿坝可自由卸载
    针对所有销售的个人电脑预装该软件,有网友质疑,软件是否会被强制使用?会不会有强制消费的嫌疑?他们认为,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安装软件似乎更为合适。
    记者了解到,“绿坝—花季护航”并非一款强制安装软件。“电脑厂商必须提供这一软件,但用户完全可以随意卸载。”金惠公司总经理张晨民说。
    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在接受采访时也称,“完全从电脑中删除这个软件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也有网友担心,安装了这款软件是否会带来安全漏洞。对此,张晨民认为,几乎任何一款软件都有漏洞问题,“绿坝—花季护航”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而且通过了相关部门的综合测试。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明发则认为,有关部门已对软件的安全性有所考虑,“发生次生网络安全问题的风险应该已经有所预防”。据曾明发介绍,欧美国家大多通过内容分级、网页加标签的方式来控制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
  “
  绿坝
  ”
  软件不监控用户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由政府出资提供过滤软件供社会免费使用是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为防止未成年人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
    工信部称,经过测试及推广应用,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已有106家网站提供“绿坝”软件下载;完成了全国36个省区市20967所校园的安装使用工作,总装机数量达到261.8万台。对1016位用户进行的抽查表明,用户普遍对软件的效果表示满意。网上论坛共征集到1813份有效用户反馈,92%的用户认为有必要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供社会免费使用以净化网络环境,70%以上的用户对软件表示满意。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绿坝”产品的有效识别率超过90%。考虑到不同层次用户的实际情况,“绿坝”软件运行环境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低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并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安装与否,同时对用户上网行为不进行任何监控,也不搜集任何用户信息。
    据报道,“绿坝”可能是把用户的个人电脑与一个定期更新的“被禁网站数据库”串联起来。用户如果试图登录“黑名单”内的网站,都会被堵截。
  “过滤软件之争”争的是什么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计算机预装“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一事近日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即支持意见大多来自用户,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少数媒体和商家。
    一种大众消费品是好是坏,广大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大多数用户支持 “绿坝-花季护航”上网过滤软件,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净化互联网环境在我国的确是一项紧迫任务。进而言之,与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相比,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重要。撇开未成年人这个因素发表意见,是有失偏颇的。
    为使未成年人免受网上低俗信息影响,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开展多次依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最近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全国行动中关闭严重违规网站191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广过滤软件,不过是整治行动的另一种方式。这种举措应该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效果才会更好的问题。
    人们注意到,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举措,一开始质疑很多,但在该部有关负责人作出详细说明后,质疑声逐渐减弱。这说明,舆论质疑主要源于缺乏了解和信任。它提醒我们,政府在推出涉及公众利益的举措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公众的民主权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同时应尽早就相关情况公开作出说明,解答公众疑虑,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售电脑将预装上网过滤软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新闻视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