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台山下和风畅
——广水市应山街道办事处实施“民生工程”记略
作者:张书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广水市应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把民生问题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把感动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 前不久,下岗在家待业的原麻纺厂工人小李,经过办事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后,顺利的进入中意机电公司,当了一名车床工人,月工资1800多元。小李逢人就说,自己家庭能走出困境,多亏党委政府关心。 应山街道办事处是广水市政府所在地,过去遗留下的破产老工业企业很多,众多的下岗工人的生活问题,一直以来是办事处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蓬勃发展的机械制造产业,启迪了应办人的思路。该办事处同劳动局合作,联合开办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接风机、冶炼企业,开设电焊、车床、模具等8个结合紧的专业。目前,已经培训下岗工人、返乡农民工2000多人,绝大多数进入本地企业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抓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抓住了民生工作的牛鼻子。”应山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伟说。 应山农民人多地少,农业一直是“短腿”。很多农民以经商务工为业。金融危机的到来,严重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生计。办事处除了安排他们再就业培训学习外,还积极帮助他们创业。目前,已有100多人实现了创业梦想,并且发展势头良好。 蔡小清兄弟俩是本地农村知识青年,哥俩一直在南方工作,一次出国培训的机会,他们在日本学会了先进的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苦于没有条件,创业计划一再搁浅。去年,办事处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地等困难,哥俩的夙愿终于实现,目前,他们创办的现代生态农业养殖园已在应办黑虎冲村红火经营。 黑虎村青年农民蔡磊,打算利用本地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为解决其资金不足问题,办事处帮他争取到5000元的无息创业贷款。 二 群众利益无小事。办事处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接待群众上访较多。党工委书记和主任只要在家,都亲自接待,能直接解决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万一解决不了的,耐心说明国家政策,做好安抚工作。 去年,为了妥善解决原麻纺厂、罐头厂、服装厂、工艺美术厂、应山搬运站等几家破产企业下岗职工上访的问题,书记刘伟多次接待他们,对他们提出的办理养老保险问题,由于上级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于是派分管领导同职工代表一起到省劳动厅咨询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最后协调为符合政策的数百名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为100余名特困职工办理了低保。 针对群众对街区道路提出的意见,办事处克服种种困难,筹资20多万元,对东关社区4000多平方米的泥巴路进行了硬化。近两年,办事处共筹措资金200多万元,硬化城区道路3.4万平方米。 按照市委市政府“书记大接访”统一要求,办事处认真落实信访稳定包保责任制,妥善处理了东正街拆迁、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城市和项目建设拆迁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近两年,共解决各类矛盾纠纷400余起,社会治安稳定,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三 关心老弱病残,关心少年儿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办事处始终把“弱者更需关心,贫者更要扶持”的理念贯穿到社会保障工作中。 胜利街40岁的居民沈小玲身患尿毒症,由于家庭条件差做不起肾脏移植手术,只能靠透析过日子。去年,她找到办事处寻求帮助,主任黎争光迅速组织干部捐款4000多元交到她手上。 应办地处城区,各中小学农民工子女较多。为减轻家庭贫困学生经济困难,办事处每年减免书本费、发放生活补贴10多万元,没有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 为解决孤寡老人养老问题,办事处大力推进“福星工程”。投资120多万元,更新福利院设施,优化环境。目前共有53名老人在此颐养天年。 目前,该办事处共把1429户困难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每年发放低保金200余万元,发放困难群众生活补助100余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全面启动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 特约记者 张书广 通讯员 叶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