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高考结束第二天,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招办、重庆市市长信箱、重庆市政府信访办等多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巴蜀中学在今年高考报名中弄虚作假,有200多名学生以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身份报名获取加分。
6月22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2009年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问题调查结果,31名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造假问题,其加分资格被取消。
11%的少数民族考生身份造假
按照教育部“阳光招生”有关规定,重庆市招办从5月25日起,在招办公众信息网上公示了全市2009年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6月9日,高考结束第二天,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招办、重庆市市长信箱、重庆市政府信访办等多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巴蜀中学在今年高考报名中弄虚作假,有200多名学生以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身份报名获取加分,并且主要集中在巴蜀中学文科1班、理科31班、32班三个“实验班”。这一消息随即引起接访部门重视。
重庆市监察局立即牵头组织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民宗委、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招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就此进行调查。“不仅仅针对巴蜀中学,也对其余6所重庆市直属中学民族生身份进行核查”,重庆市招办主任邱可说。根据在学校和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的实地调查结果,重庆巴蜀中学有77人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其中6人民族身份存在问题。
调查组发现,除了信访中涉及的巴蜀中学,还有5所市直属中学有民族身份存在问题的考生:
重庆一中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学生50人,8人存在问题;重庆南开中学31人,8人存在问题;重庆八中21人,2人存在问题;重庆育才中学23人,1人存在问题;四川外语学院附中13人,3人存在问题。
据此统计,在重庆直属学校中,有约11%的少数民族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另有3名非直属中学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如果这些造假行为没有被揭穿,将会有多少高考考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不公平的高考竞争中,无奈落败?查实的这“11%”,挑战着我国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公平机制。
层层关卡
,
难卡隐形作弊
重庆市联合调查组介绍,成功违规变更考生少数民族身份的原因有四种:
一是个别家长和有关人员法纪意识淡薄,违规从异地迁移考生户口到聚居地并更改民族成份;二是少数区县个别户籍管理单位把关不严,违规将散居地民族考生户口迁移到民族聚居地报名参考;三是个别区县有关部门把关不严,将不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民族身份变更为少数民族;四是个别县的少数民族乡成立时间短,制度不完善,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准,审批不规范。而这些行为未被及时发现的原因,是方式方法隐蔽、分散。
违规更改民族身份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的作弊方式,真的隐形到难以察觉吗?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根据规定,公民如果符合条件申请变更民族成分,应先向县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明文件。县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应在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后作出初审意见。对符合变更条件的,再转由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受理,经逐级呈报地市级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后办理变更手续。
照此规定,试图更改民族身份的考生或家长,需要伪造父亲或母亲的民族成分证明,通过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审查,经公安部门审批,同时更改考生的户口簿和身份证,在高考报名点老师的监督下,报名参考,获得加分资格。然而,31名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的考生,却顺利获得加分资格,层层关卡在他们面前形同虚设。
为子女更改民族成分的官员将被严处
重庆市近日查处31名违规更改户籍,试图获取聚居地少数民族高考招生加分资格的考生。其中,两名考生分别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之女和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与巫山县招生办公室主任之子。
重庆市联合调查组19日对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试图造假的高考考生给予取消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高考招生加分资格的处罚。一些学生家长和媒体发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副县长汤平的女儿汤某、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与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卢林琼夫妇的儿子何某均在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学生名单中。两人均将户籍上的民族由汉族更改为土家族,并向重庆市招办申请20分加分资格。
据了解,何某为重庆高三应届考生,今年高考分数为659分,是重庆市高考文科第一名。
由重庆市监察局牵头,公安局、重庆市民宗委、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招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表示,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因在公示期间被查处,其行为构成加分事实,因此取消他们的聚居地少数民族高考招生加分资格。目前正在对参与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进一步调查,待分清责任后,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公布结果。
考生认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