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种菇时
——曾都区草店镇香菇生产见闻
作者:赵建新陈晓林
7月10日上午,曾都区草店镇大海菌业公司接种车间。青年马磊正坐在接种箱前,两手熟练地给箱内的菌种袋接种母菌。他和他的40多名同事每人每天接种500多袋。 蒸料锅炉前,司炉工刘荣光师傅正在察看火势。锅炉内的袋料需要高温连续蒸17个小时以上。 当日,大海公司里从事拌料、蒸料、接种等工作的工人达到150人,生产场面红红火火。董事长秦大海介绍,他们公司的菌种生产于7月2日启动,到8月7日就可以批量销售香菇菌种了。 像大海菌业公司一样,镇上刘志勇菌种厂、常世军菌种厂、秦大贵菌种厂等菌种企业,均已投入生产。草店镇常务副镇长王剑说,通过对全镇90多家菌种生产企业备料情况的初步统计,今年全镇菌种生产可达1000万公斤。 草店镇是中南地区重要的香菇菌种生产基地,其菌种除供应本地香菇种植户外,还远销陕西、河南、四川等地。近年来,该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优质菌种在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各地菇农形象地称赞:“草店菌种,一点就中。” 在菌种生产红火的同时,该镇菇农也摆开了架势,基本完成了香菇袋料的准备。金锣山村5组村民刘贤庆连续多年种菇,今年又准备好了种4000袋香菇的袋料。他说,这些袋料都是用从河南等地购回的 “柴禾”粉碎后制成的,目前80%以上的人家已经准备好了袋料。 草店镇党委书记梅行保介绍,今年该镇群众种菇的积极性非常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年上半年香菇行情一直走高,香菇价格在世界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二是草店的小气候十分适宜生长价格高的花菇,“要想富、种香菇”的观念在全镇已经形成,种菇已成为乡亲们一年一度的自觉经济行为;三是香菇产业链在镇内十分完备,从菌种、袋料的供应,到香菇收购、加工、出口,实现了一体化。从初步调查情况看,今年全镇袋料香菇种植规模可达3000万袋。 草店农民不但把菌种、香菇向外销,还敢于走出家门到外省当 “师傅”。王剑介绍,目前,全镇有100多名菇农在河南、陕西、重庆等地指导当地农民种菇,尤其是20多名到四川地震灾区传授植菇技术的农民,深受灾区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本报记者 赵建新 陈晓林 通讯员 童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