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青少年:我们假期活动场所在哪?
作者:郑立

  暑假期间,记者听到不少家长在抱怨,随州城区青少年公共活动场所太少,孩子没有好的环境进行健康文明的活动。那么,家长、孩子们对暑假公共活动都有怎样的期待?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暑假成为孩子“第二学期”
    暑假来了,家住随城青年路的明明(化名)却高兴不起来,这个暑假对他来说等于“没放”,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上班族,在还没有放暑假前,就给他报了多个培训班。“书画、美术、二胡,一个星期只有周日才能休息。”当着妈妈的面,12岁的明明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每天上午去学习书画、美术,下午去学二胡。不仅如此,暑假期间还要去补习英语、数学,整个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真比上学还痛苦。”明明扳着手指头细数自己的暑假课程表,眉头越皱越紧。
    明明的爸爸张先生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他说他们夫妻俩都要上班,没时间带孩子,而随州也难找青少年文化宫或俱乐部,只有将孩子送到培训班里。为了孩子的培训,一个假期还要多开支1000多元。据介绍,明明从10岁就开始参加这类培训班,当时还蛮感兴趣,因为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可是长大以后,反感情绪就来了。“我也知道他对上培训班不感兴趣,可我们也没办法。一到暑假,培训班就铺天盖地,走到路上到处都是发传单的。你不给自家孩子报名,人家的孩子报了不就超过你了?”张先生说,大部分家长都是出于这种心态给孩子报培训班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随城汉东路李女士给女儿报了英语补习。这段时间,她发现孩子有些近视了,在对孩子身体担心的同时,她又不敢有丝毫松懈。
  昔日夏令营成美好回忆
    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本应是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假日,却正演变成孩子的第二学期,这让家长无奈。可更让一些家长烦恼的是,自己的孩子经常偷偷跑到网吧里玩,很晚也不回家。日前,记者在城区内部分游戏厅、网吧进行暗访时发现,这里都能见到青少年的身影,他们看上去大多是这里的常客,技术老练。还有的孩子则被家长锁在家里看电视。对此,一些市民提议:“是否可以考虑开设免费文体活动,让孩子玩好又学好?”
    市文体局体育科负责人桂东介绍,2006年以前,随州城区有几个青少年俱乐部,每逢盛夏,有近3万青少年参加俱乐部活动,度过快乐的暑假。市民小王对儿时参加的夏令营活动记忆犹新,他说,“我上中学的时候,每年暑假青少年俱乐部、文体部门都要组织活动。一放假我就和朋友们往青少年俱乐部跑。那时的俱乐部设在黄垅体育场,场内有网球、羽毛球、游泳池、摔交等多个项目,一个暑假,只需要交20元,便可以玩个遍。现在这样的场所怎么都找不到了呢?”
    的确,现在城区难见到青少年俱乐部的“身影”,且暑期免费的夏令营活动屈指可数。据介绍,目前由文体部门组织开展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主要有:实验中学开展的青少年篮球比赛,路灯棋苑的棋类比赛,新世纪购物中心等单位举办的体育夏令营。而这些活动由于受场地及其它方面的制约,总共才能满足千余青少年活动,这相对随城11万青少年来说,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给孩子的公共空间太少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但留给孩子的公共活动空间却少了。”市民李先生自认为是个开明的家长,他不要求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但常常因孩子没有玩的地方而发愁。暑假期间,李先生的孩子准备到附近学校去玩玩,可学校里的篮球板上的框子都被下了,有的学校还不对外开放。李先生说,城市的发展应把青少年活动场所列入其中,让青少年有自己活动的地方。
    一些家长的想法与李先生相同。他们表示,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许多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他们需要一些可以释放压力、与人交流的活动场所。
    7月15日,在氵厥水河堤上,随城居民郝女士指着一排被开发的房子(那里曾经是黄垅体育场),痛心地说,“城里的孩子真可怜,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可以玩耍的地方,原本一些可供玩耍的公共场所却还在缩水。”
  暑期“主阵地”尚需时日
    谈起青少年活动场所,市文体局分管体育的副局长刘敏也倍感无奈。暑假期间,孩子们很难找到一个理想去处去放松自己。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高水平的科技馆或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可对于我们随州来说,根本无力给青少年提供太多有益的去处。我们这里不仅没有科技馆、水族馆……就连免费活动的青少年俱乐部都没有。
    据介绍,青少年俱乐部在一般人眼中是孩子们暑假期间活动的主阵地,但随州近年来俱乐部萎缩,也因公益性作用发挥不够而屡遭非议。为了改变现状,市文体局只有依托社会,开展一些青少年活动。
    “没有场地,缺乏资金,公益性活动得不到保障。”体育科负责人桂东说,文体局体育科就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每天大量的上传下达工作,让他感到分身无术,而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更为有限,时下单凭他的力量让青少年公益活动占领主阵地还有很大难度。
    不过,这种现象今后可能有所改善。目前,青少年公益活动场所较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市已经先后申报了青少年训练基地和青少年俱乐部等建设项目,以弥补随州城区青少年缺少活动场地的难题。同时,市文体局正组织一些单位、学校对外开放,以满足青少年活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州城区一定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又一个低门槛或无门槛的活动场所。本报记者 郑 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青少年:我们假期活动场所在哪?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焦点特写】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