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专家谈日全食意义
作者:本文节选自湖北日报
  7月22日的日全食,是长江流域2000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曲颖近日谈了日全食的意义。
    曲颖说,这次日全食持续时间之长,为两千多年来所罕见。同时,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全食带将覆盖印度中部、缅甸以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广大人口稠密地区。与这次日全食对应的偏食带则覆盖了我国全境,从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到最北端的漠河地区,因此,这是一次影响我国全境的天象。
    对于日全食来临之际可进行的科学研究,曲颖说,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光球表面,在暗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呈现出太阳大气分层中的中红色色球和银白色日冕,天文学家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刻对相关天文学、物理学等问题进行观测研究:日全食期间可以组织对太阳色球和日冕进行比空间望远镜和其他地面望远镜更多波段和更高分辨率的成像连续观测,从而研究有关太阳色球和日冕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甚至其动力学演化,为建立更为精确的日冕大气模型提供准确的观测依据,为恒星物理、日地空间物理、空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第一手数据;可以组织对水星轨道内小行星、近地小天体等的搜索和研究,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近地空间安全等提供依据和保障;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寻找答案。
    关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食的观测有哪些发现,曲颖说,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龟片上,我国有着最古老的日食记录。日食记录在我国的断代工程中,为准确确定公元纪年年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空间天文观测技术尚未发展之前,利用短暂的日全食,观测和研究太阳的日珥、日冕和太阳大气,几乎是唯一的方法。1919年在非洲的日全食观测,确认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正确的。在1868年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的日珥的光谱,发现了元素“氦”,这个元素占了宇宙物质成分的1/4,在二十多年之后,才在地球上找到。
    曲颖还谈到日全食的科普教育的意义,他说,在地球上的同一城市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大约每375年只有1次,受天气影响,实际能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更小。正因为日全食出现的机会不多,又发生在人类未知的天上,还会引起气温下降、湿度上升等异常现象,容易引起部分人对这种天象的恐惧心理。
    因此,在日全食现象发生前后,充分向社会大众进行及时、准确、生动、形象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对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激发民众热爱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提升我国国民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节选自湖北日报)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专家谈日全食意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生活周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