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中稻后期管理 谨防缺水受旱
  本报讯 通讯员邱学锋、通讯员张明学报道:当前正是水稻产量形成最关键时期,但从7月15日以来,我市持续遭受35℃以上极端高温,高温对水源不足、缺水受旱中稻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建议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抗大旱,确保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水稻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25天,是水稻产量形成最关键时期。而目前正值稻穗孕穗中后期,外界气温高,光照强,植株蒸腾量大,是水稻一生中生理生态需水最多时期,亦是对水分最敏感时期。所以这一时期切忌断水干旱,应采用“浅水促分化,寸水保怀胎”的管水方法。此时缺水受旱可引起中稻花粉不育或不能形成花粉,造成大量不实,空秕粒多,甚至死穗。据调查,全市局部望天收,堰塘管水,抽水灌溉的田块已经不同程度出现缺水,有的田块因旱已干涸、有裂缝,特别是随着旱情的持续,干旱程度加重,对我市中稻生产带来极大威协。面对可能出现的伏旱,各地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合理利用水源,尽最大努力把旱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农业专家建议,首先应立足抗旱减损失。各地必须根据当地实际,科学合理调节水源,减少受旱面积。有关涉农部门应迅速成立专班,充分利用有效灌溉动力和水利设施,有组织地放库(堰)水、抽河水,协调抗旱物资供应等,全力以赴把抗旱工作抓到底。对受旱严重但尚未枯死的稻株,心叶仍保持绿色,虽发生卷叶萎蔫多日,但夜间大部分叶片还能展开,这样的稻株还有救活的希望,应及时灌水抢救。水稻抽穗扬花阶段还遇高温,稻田灌2-3寸深水,做到“以水降温,以水增湿”,减少高温对灌浆乳熟期为害,增强植株抗性,以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对已枯死,无可挽救的水稻,应迅速改种适宜的旱作物,减少干旱损失。
    同时,稻田复水后要及时追施肥料。高温干旱影响水稻吸肥能力,致使水稻生育受到抑制,表现个体生长量普遍不足,群体茎蘖数少,因此复水后追施氮肥至关重要。对已施入穗肥的苗数足、叶色正常的田块,可少施或不施氮肥,亩施4-5公斤氯化钾壮秆防倒,增粒增重,提高产量;对苗数不足、叶色偏黄的田块,复水后应增加保花肥用量,亩施尿素5公斤先让其恢复生长,待穗子刚抽出时,可再亩施2-3公斤尿素作粒肥,以减少颖花退化,促进灌浆结实。抽穗扬花阶段还应大力推广叶面喷肥技术,每亩每次用磷酸二氢钾100克或叶面专用肥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1-2次,既可防早衰,又能增加千粒重。
    此外,还要狠抓病虫防治。近期高温干旱虽然对病虫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受旱水稻生育期会推迟,复水施肥后稻株叶色加深,病虫隐患大,故加强病虫防治工作不可忽视。
    常言道,久旱必有久雨,我们应做到未雨绸缪,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治工作,特别是7月底至8月上中旬的阴雨天气更容易使水稻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三代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大发生。各地应根据《病虫情报》和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合理选用药剂,做到科学、正点防治。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稻后期管理 谨防缺水受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科技前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