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应对高温,我们一起行动
作者:郑立
  本报记者 郑立 通讯员 祁奇 胡凯丽
    对于30万随州城区居民来说,今夏备受“烤验”。持续的高温天气对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提出挑战。如何应对高温,是许多行业和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高温指数不时刷新
    “热,真热”,7月19日,家住城区龙门街的李大妈再也受不了,便到商场买了一台空调。
    李大妈说,记得以前,一把蒲扇、一大杯茶水、再加从井水里冰过的西瓜,夏天就这么过去了。但现在,夏天似乎一年比一年热,防暑措施好像都失去了作用。晚上没有空调,还真难睡着觉。
    最高气温达到35℃,就表示进入了高温。来自随州市气象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夏天,高温天气最早出现在6月5日,比往年提前近一个月。而进入7月17日以来,我市城区更是出现37℃的高温天气。为提醒市民注意防暑,随州气象台于7月15日21时发布黄色高温预警;7月18日,再次发布黄色预警;到7月19日,预警级别提高为橙色。“5天内连续发出3次预警,在我市近几年还是少有的。”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说。
  职能部门应对挑战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提出挑战。
    伴随气温升高,首当其冲的,是用电量的节节攀升。截至7月23日,今年随州供电公司的电力负荷第7次刷新记录。7月19日,随州电网用电负荷首次突破30万千瓦;20日,随州用电量首次突破600万千瓦时;21日,电网负荷再次刷新,达到32.48万千瓦。而在去年,随州电网的最大负荷只有25.96万千瓦。
    电网负荷大幅增加,主要是城区居民用电负荷增长迅猛。所幸电网优化工作已提前完成,再加上供电部门及时转移过载线路的负荷,使得今夏城区没有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现象发生。
    政府其他各职能部门也积极行动,为市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市领导冒着高温酷暑下基层进行慰问,各单位、各行业也纷纷行动,关爱一线劳动者,如市建委要求各建筑单位在赶工程进度的同时,还要让民工避高温,注意防暑;交通部门提前为旅客准备了免费的酸梅汤……
  城区为何比乡下热
    夏日里,城区总比乡下热。我市气象专家解释,城区比乡下热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首先,大量废气排放特别是汽车尾气排放加剧城区温室效应。据我市车管部门统计,截至目前,随州共有机动车27万余辆,其中汽车近4万辆,主要集中在城区。
    其次与城市化有关。随着城市建设和城市结构向外扩展,水泥、柏油路面,钢筋水泥建筑物增加,大量吸收热量却不利于散热,形成了城区热岛效应。
    最后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因为炎热,人们躲进了空调房,室内温度下降了,却把热气排到了室外。据统计,今年以来,城区购物中心、广电、苏宁、国美四大商家销售的空调数量达1.5万余台,而进入夏天,每个商家每天销售空调的数量在百台以上。
  怎样科学应对高温
    一些气象专家认为,从根本上说,高温天气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无论是单位,还是普通市民,都应采取措施,应对高温以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据了解,国际上已有多种给城市降温的做法,主要有让地面透气、植多层植被、攀缘植物上墙、减少能源消耗等。近些年,政府和市民已看到了城市降温的重要性。政府不断增加城市绿化,在城区加大植绿密度,倡导节能减排,引导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一些单位也在行动,记者了解到,曾都区供销社在单位大院里种植了爬山虎,如今爬山虎长28米,高18米能让办公楼的温度比外面低3~5度。
    业内人士介绍,空调的温度不要低于26℃,多使用节能灯,少开私家车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这些都是每位市民为城市降温所能做的事。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应对高温,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埠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