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7月26日,本报刊登了《“龙门学堂”负责人“人间蒸发”》一文后,引起广大市民的共同关注,而培训班市场缺乏监管这一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一些家长在对龙门学堂负责人进行谴责的同时,也提出了他们的置疑:遍地开花的暑期培训班,有多少是具备办学资格的?对此,记者再次对培训班市场进行调查。
暑假培训班遍地开花
暑假期间,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纷纷浮出水面。舞蹈班、美术班、英语班……天花乱坠的介绍,遍地开花的广告,让众家长不知如何选择。
7月30日,记者在曾都区实验小学附近的一个商店门口看见,这里放置着两个招生广告牌,前去咨询的家长也是络绎不绝。市民方女士告诉记者:“从幼儿园给孩子报美术班、算术班,到孩子入学后报各类学科辅导班,几乎每年都没有间断过。孩子放暑假了,我们还要上班。孩子的学习自律性不高,一个人在家时基本都在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给孩子报名参加暑期培训班,既可以督促孩子学习,我们也放心。”
“在培训班让大人放心”是家长的一种心态,而另一种心态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市民陶先生说,没放假前,他和一些熟人交谈过,他们都说暑期不让孩子补课。前不久,他到孩子补课的地方一看,发现那些熟人的孩子基本都在那里。陶先生感慨道:“现在的孩子读书真的很辛苦,但是竞争这么激烈,不补习就等于甘落人后了。”
据了解,早在7月2日,随州市教育局就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得在暑期组织学生补课,不得在暑期组织群体性学生活动,不得组织学生旅游,要按照规定的放假时间安排学生离校、返校。然而,这一纸文件禁不住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一到暑期,城区培训班市场更“火”,大街小巷都有培训班“身影”。
记者走访中发现,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培训班看重的往往是课程和收费标准,而对于培训班是否具有培训能力了解甚少。当被问及辅导效果时,家住解放路的陈女士显得有些无奈,“在孩子薄弱的科目上确实能看到一些进步,但是成绩中等的科目上没有看到多大起色,不过,总感觉补补课放心点”。
大多培训班不具备资质
采访中,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庭式的暑期培训班早在7月初就“登场”了。在烈山社区的几个民房里,记者发现,屋子里摆放几张高低不平的桌子,放置一个小黑板,一个“小私塾”就建起来了。据附近居民介绍,这样的培训班,主要是一些学校的退休教师办的,他们在家里或者在租用的民房里,招收一些认识的孩子,教他们作文、补习功课、督促孩子做假期作业。这种“一对一”家教培训班模式,价格相对较低。
除了这些小班模式外,城区培训班还有另两类,一类是租用场地较大的地方办班,而另一类则是没有固定场所的舞蹈、滑板等培训班,直接在广场的某个角落或街道的某处。一些学生家长告诉记者,由于是临时性办班,一些培训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的培训班聘请在读或刚毕业的没有教师资格和教学经验的学生当教师。
目前培训班大都按人头收费,即每人每报一个项目,学期为20天至1个月,交费350~500元。培训班的红火为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们带来了可观收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许多老师都在培训机构教课赚外快,有的还与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关系。一名从事暑期培训工作的教师透露,暑假的收入要超过平时月工资的两倍。正是这种低成本的投入,高回报的收入,促使很多中小学老师也热衷开办培训班。
当问到办培训班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时,一位培训班老师笑着说,“现在谁还办证啊?”据介绍,现在很多培训班,都是学校老师在自己家里上课,招三五个熟人的孩子,关起门来教学。对这类培训班,一些学生家长颇有微词,他们无奈地说,由于不好意思推却,只好花钱买人情。
业内人士估算,随州城区的大小培训班在200个以上,而来自曾都区工商局统计数据表明,截止7月29日,随州城区注册登记的培训班仅27家。工商执法人员说,通过这组数据,表明许多培训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无法登记。
管理真空状态有待改变
“目前,暑期培训机构的监管几乎处在一种真空状态。”随州市工商局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出现纠纷时,受到伤害的总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如“龙门学堂”关门,培训班负责人不知所踪之事就有40多名学生及其家长受害。而在此前,随州市工商局也接到一些家长对培训班的投诉。
一些有名无实的培训班寒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采访中,有部分学生家长对培训班卷款而逃的现象并不感到意外。对此,他们认为,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有关部门监管无力。培训班市场混乱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着。有关部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又缺乏明确的惩罚机制。
培训班究竟归哪监管?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据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只管理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而短期培训的则不属于他们的管理范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科科长万义成介绍说,以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的机构归劳动部门监管,而幼儿培训、英语培训、高考补习、文艺特长短训则不归劳动部门管理。曾都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属于民间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私立学校、私立诊所、私立技校、培训中心等,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目前,还没有一家短期培训班在该局注册登记。据工商部门介绍,他们只能对无照经营者进行取缔,而绝大部分培训班没登记,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隐蔽性,给打击带来一定难度。
业内人士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该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社会组织和个人擅自举办民办学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业内人士建议,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相关部门制定出一个行业准入资格标准,依此标准确定哪些培训班有资格办,哪些培训班不具备办班资格。而规范城区培训班市场,必须部门联动,组成教育、公安、劳动、工商、民政等,对不符合规定的培训班进行执法监管。本报记者 郑 立 通讯员 晏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