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之忧
——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探访
作者:曹平平
国际基础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炎热的暑期,许多中小学生们在快乐度假之余,也在期盼着读上理想的高中、初中。而此时,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加引人注目,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的厌学问题也集中凸显,引发家长、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 迷上网络不回家 中考结束后,家住城郊蒋岗社区的曹女士,为防止儿子小吉再次外出上网夜不归家,无奈之下,她全天陪伴小吉,把家用钱收藏起来,甚至把小吉的衣服也管理起来。情急之中的小吉翻找到了母亲的钱包,从仅有的530元中拿走了330元,穿着一条短裤出了门,一走就是3天。 小吉的父亲连夜从打工地浙江赶回来,直奔学校。老师表示惋惜,小吉中考成绩不足400分,而在初二他的成绩还位于中上,迷上网络后就放弃了学习。“悔不该把小吉留在家中,奶奶根本管不住他,迷上了上网后,他在家里见钱就拿,花光才肯回家。”烈日炎炎,小吉的父母奔走于各网吧和游戏厅,寻找小吉。“把小吉交给警察的心都有了。”曹女士谈起此事十分气愤。 隔代监护毛病多 “到处都在讨论中考,我的外孙小汀要是不辍学,也要读高中了。”家住洛阳镇的张婆婆跟记者说话时,忍不住转过脸抹眼泪。小汀一出生就留在张婆婆身边,女儿女婿一起到广东打工,几乎没见小汀几面。 张婆婆回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大人监管,从小学开始小汀就是学校有名的捣蛋分子,进初中后依然如故。前不久他在语文课堂捣乱,还对老师动了粗,之后就再也不愿上学了。 张婆婆的邻居小杨夫妻俩也去广东多年了,留在家读书的小兴去年读小学6年级,数学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拒绝学习数学。“看了数学就烦。”小兴还理直气壮! 曾与小汀同班的小婷,父母在福建打工。成绩不错的小婷曾任学生会干部。不料今春被京山坪坝镇谎称其表姐的女孩,以看病为借口带到坪坝游玩,导致小婷的祖父到处寻找。同学反应,小婷被找回后打扮时髦了,对学习却看得轻了。学校十分担心小婷被拐骗,待小婷回家后随即劝服家长带她到福建就读监护。 厌学之忧何时休 据有关方面的权威数据,在我们身边,每10个孩子中就有3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等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但留守生厌学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有校长分析,留守儿童因为少人照顾,缺乏监督,而且缺少必要的作业辅导,成绩拔尖的并不多。因此,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情绪,抵制学习。最近揭晓的中考成绩或多或少也印证了学校的担忧。 厌学的留守学童容易对自由的理解偏激化,很容易养成乱花钱、迟到旷课、打架骂人的坏习惯,还容易形成自私任性、孤僻暴躁、不负责任的性格。从小吉父母寻子的疲惫与辛酸之中,从小汀姥姥的泪水之中,从学校的担忧之中,我们能感受的是留守之沉重。 当然,留守儿童成为沉重的社会问题以来,社会各界、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兴建留守学童服务站、留守学童之家,制定留守学童代管制度,聘请爱心妈妈等方法。不过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尚有待方方面面密切关注、继续重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 (本报记者 曹平平 通讯员 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