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沉的嗓音,几乎看不到任何女性的特征,宽大的骨关节,甚至连肌肉线条都比任何女子刚硬许多。眼前这名新科800米冠军怎么看都不像女人。
更令人生疑的是,就在一年之前,这位南非选手还是一位连世青赛小组赛都无法突围的无名小卒,然而,士别三日,这位南非新星的表现却震惊全球。
事实上,早在三周之前,也就是塞门亚连续创造女子800米和1500米个人职业生涯最佳成绩之后,国际田联就要求南非田协对塞门亚进行性别检查。国际田联新闻发言人尼克·戴维斯表示:“极为复杂和困难的检查已经开始,不过结果在这几周内无法得到,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阻止她参加比赛!”戴维斯的这段言论也间接证明,塞门亚的性别确实存在争议。
“男女不清”并非首次
事实上,在田径项目中,“男女不清”的状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历史上,曾被卷入性别争议旋涡的运动员比比皆是。
波兰运动员埃瓦·克洛布克瓦斯嘉在1968年基因检查中查出她的性染色体不合格,成为首位没有通过性别检测的女运动员。1985年,西班牙跨栏女选手帕提诺参加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时,被检查出带有Y染色体,而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芬兰田径选手瓦拉谢维奇是其中最离奇的一位。瓦拉谢维奇1911年生于波兰。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她以11秒9的成绩夺得女子100米冠军。在她整个运动生涯中,获得的各类奖牌达500枚之多,创造了田径史上的奇迹。1980年12月4日,年已69岁的瓦拉谢维奇在美国遭歹徒枪杀。第二天美国验尸官做出了爆炸性的结论:瓦拉谢维奇竟然是一名男性。这意味着“她”所有的成绩都是骗人的。但这一结论传出数月后,1981年2月,美国另一位验尸官又发表声明,称“瓦拉谢维奇活着和死去时都是女性”。这一声明,让瓦拉谢维奇又还了女儿身。
高科技防止“假女人”
日常生活中,区别男女的方法是凭体形和外貌。在最初有女子参加的比赛中,人们也是按照这样区分男女运动员,在奥运历史上留下多桩悬案。
奥运会的第一次公开性别检查是在1936年。在女子百米比赛中,还是那个有争议的瓦拉谢维奇意外输给了美国人斯蒂芬。“贼喊捉贼”,瓦拉谢维奇愤然指责斯蒂芬是男性。由于当时缺乏科学根据和有效的检查手段,国际奥委会要求斯蒂芬证明自己是女性。这位美国姑娘出于无奈,只得在裁判团面前脱光衣服。检查的结果是斯蒂芬为女性,金牌和新的奥运会纪录有效。
在世界体坛上,绝大多数项目中,男运动员在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都较女运动员高出一筹。据统计,在田赛的各种项目的纪录中,男女运动员成绩差异在10%-18%,而在径赛项目中,这种差异达到了20%。因此,运动学家认为,有必要对参加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女运动员进行性别检查。相比兴奋剂,“性别作弊”历史更为“悠久”。从当场脱衣检查到如今一口唾沫就可以验出真身,高科技应该可以防止赛场出现 “假女人”。
(厉苒苒)
如果我想离开明年就会说再见
比赛结束后,塞蒙娅迅速地穿过混合采访区,没有回答等候在那里的新闻记者的任何问题。自从脱颖而出成为关注焦点后,塞蒙娅就一直饱受质疑,她也已经受够了别人猜测的目光。塞蒙娅曾表示,运动员身份对她来说不是全部,“如果我想要离开的话,明年我就会和赛场说再见。”塞蒙娅说道。
同场竞技的对手们自然也知道塞蒙娅目前的情况,乔普科斯盖没有说话,获得季军后心情大佳的英国选手米多斯倒是乐意多说几句,她表示,比赛中尽量把这个争议放在一边。“我们必须要保持镇静,并参加比赛。”米多斯说道,“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但是作为一名职业选手,你必须出现在跑道上,并且比赛中尽全力。” (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