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班主任批评学生”缘何要教育部发文?
  近日,教育部向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下发了一份名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文件,其中第16条规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老师批评学生自古天经地义,为何要教育部发文确认?一个看似简单的规定背后折射出什么?为此“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中小学教师、学生和教育专家。
  意在破解“学生不好管、老师不敢管”
    “有必要!”青岛第二十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尹德伟表示,“看到这一规定时的第一反应是支持,它确实很有针对性”。
    尹德伟说:“现在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确实有些不敢管。说少了不管用,说多了又怕学生和家长有过激行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陆士桢走访了北京市几所知名实验小学,“校长们告诉我,办学中他们有‘两怕’,一怕学生受到意外伤害,二怕家长和老师因学生教育问题发生冲突。”
    陆士桢说,一些家长的过激行为确实让老师批评学生心存顾虑。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说:“一段时间以来‘学生不好管,老师不敢管’在一些地方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像‘杨不管事件’这样的极端案例。教育部正是在对中小学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进行了大量调研基础上出台这一政策的。”
    2008年6月,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杨某某不加以制止,继续上课。这名教师后来被称为“杨不管”。
    “‘杨不管事件’仅是一个极端个案,而老师不敢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好管。”王定华说。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十分溺爱。在‘温室’长成的孩子,遇到风雨常难以承受。这是老师不敢管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批评学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尹德伟说。
    尹德伟自从教以来曾连续7年担任班主任。他曾经遇到这样的学生,“不管自己对不对,只要不高兴,就威胁老师要去报社反映。有的甚至以死相逼。而家长却说这是‘个性表现’。”
    更让老师顾忌的是一些学生脆弱的心理。近些年来常见学生因受到批评或不堪压力而自杀的案例。今年5月,山东泰安北集坡镇洪沟中学一初一学生,因把自己的作业交给同学抄,被老师当众批评后喝下了农药……
    尹德伟说:“类似事件的发生,人们往往归罪于老师。这种心理助长了一些学生不良行为及家长对孩子的骄纵,使老师批评学生时顾虑重重。”
    “出台这个规定的目的就是要在强调班主任负有的职责和任务的同时,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时,不再缩手缩脚,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和管理学生。”王定华说。
  什么是
  “
  适当方式
  ”?
    什么是批评教育学生的“适当方式”?家长担心这种“适当方式”会演化为变相体罚。
    “适当方式不等于打骂。不打骂不等于没有惩罚,不等于完全放弃管教”,陆士桢说,“适当方式包括必要的批评和惩戒,比如乱扔垃圾,就可以让他值日几天,体会反省。”
    王定华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批评权,“但前提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充满善意和关爱,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陆士桢认为,如何界定 “适当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孩子在家犯了错,家长会批评教育他们吗?是不是也会进行一些罚孩子干家务之类的惩戒呢?我想家长们担心的是老师会不会像他们一样爱孩子。”
    “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带不良情绪”,陆士桢说,“情绪失控会导致行为失当,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要讲艺术,这一点对老师和家长而言都很重要。”
    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学教师周涓说:“我们在一般通过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并注意自己的仪态语气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绝大部分老师不会触碰‘打骂学生’的高压线”。
    “老师为何批评学生,是出于关心、爱护,还是发泄愤怒,进行报复,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尹德伟说,“真正有效的批评和惩戒不应使学生产生报复心理,而应使学生感到羞愧,让他们知道受罚是因自己言行不当。他认为,“适当方式”应包括一定程度的惩戒手段,有语言上的严厉训诫、隔离惩罚、代价惩罚——暂停犯错学生的某些权利,“但关键不在方式本身,而在于我们要真正爱孩子。”
  “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新课题
    “‘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它触及独生子女教育这个敏感话题”,陆士桢说,“目前大城市中小学本地生源都以独生子女为主。这是个新课题。”
    王定华认为,独生子女时代的基础教育要特别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单靠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成这项工作。”
    周涓告诉记者,多数独生子女在校突出的表现是对学校纪律约束不适应,“他们被娇纵惯了,无拘无束,面对纪律约束有的孩子表现出强烈反弹。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很早,大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学生遇事能够独立思考,是几代教育工作者期待的进步”,尹德伟说,“这种进步也为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学阶段的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实际上是学生的导师,老师自身的素养必须要跟得上学生的进步。”
    陆士桢说,她在调研中发现,现在中小学教学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班集体群体互动功能发挥不够。“现在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活动少,集体荣誉感不强。这使得许多学生倾听和倾诉能力较差,不能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畅通地连接。”
    陆士桢认为,未来班主任工作应该在培养学生团体精神方面下工夫,帮助孩子学会在尊重团体规则的前提下保持个性。
    “对孩子进行团体精神培训,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足,特别需要家长配合,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群体互动,在集体中获得好的成长环境。”陆士桢说。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班主任批评学生”缘何要教育部发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新闻视点】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