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年 前 的“ 随 县 ”
——1949年随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追忆
作者:许享红白萌
2009年7月29日,在炎帝神农故里厉山镇,新中国最年轻的县“随县”成立,人口98万。 1949年5月18日,在今曾都区委附近,“随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人口53万。 追忆60年前的“老随县”,往事峥嵘,令人感奋。 顺应形势建随县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第四野战军潮水般南进。5月,四野在武汉一带向敌发起进攻,东路部队在团风至黄石港一线强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长江防线后分兵迂回武汉,长江防线守敌实行总退却,5月16日、17日两天,武汉三镇解放。在此之前,华中局曾于河南开封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中原各解放区的党政军领导机构,恢复省、地、县建制。 1949年5月16日,孝感专署电令:“为了适应革命新的形势发展,决定随南、随北两县合并,改组命名为‘随县人民民主政府’,并将随枣、应随之随县旧属地区划归随县管辖,委任李必烈同志为县长,杨朴同志为副县长。”18日,随县人民民主政府向各区镇发出通知:随县人民民主政府正式成立开始办公。同时组成中共随县委员会,韩国治任县委书记,赵萍水任组织部长。 随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时,全县辖26个区、3个直辖镇、188个乡,面积5545平方公里,人口53.76万人,耕地91.1万亩,隶属孝感专署。为此,随县全县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工作轰轰烈烈展开。同年9月,随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随县人民政府。1952年6月,随县人民政府改属襄阳专署。 成立之初的随县,工作机构设有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公安局、工商局、中州银行和公粮仓库等8个。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工作机构曾有增设调整或更改名称等多次变化。到1955年9月洪山县并入随县时,随县县政府下设26个工作机构。 “招兵买马”建机关 “1949年随县成立之前,随北和随南政权组织进城来,先搭起了‘架子’。”7月28日,82岁的老领导李春明忆起当年的情景,侃侃而谈。 李春明1927年出生在河北邢台,1947年随第二野战军即刘邓大军南下到地方,加入桐柏军区武装工作队到随北县,配合随北县爱国民主政府建立机构扩充人员。随县成立时,他进入了随县人民民主政府工作。“开始,县委在福音堂(现曾都区委旁)办公,县政府机关设在列山中学(今曾都实验中学),七八月份就搬到天主堂(今市中心医院旁)。”1950年10月,县政府机关迁至福音堂。 “当时首先搞机构建设。我被分到中国人民银行随县支行(之前多次改名)工作。银行里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成立最初几年从孝感、江汉公学、行政干校先后来了二三十个年轻人,大家工作热情高,气氛活跃。县政府各个机构都在不断充实有志青年。”李春明回忆道。 “从1949年秋到1950年春,主要建设青年团,在各地成立支部,我当时是县政府机关第一任团支部书记,不断发展新团员。”在银行工作了几年,李春明收获了幸福的家庭,胡照清与他志同道合。随县政府成立时,胡照清在中学读书,由于政府机构需要扩充人员,她就被分配到财政科。1950年,胡照清调到银行随县支行工作。“当时我们是同事,相爱一年以后,于1951年春节结婚了。”胡照清笑着回忆道。 医治“创伤”促发展 随县政府成立后,即着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将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保护和发展工商业,稳定市场;组织生产自救,发展生产;同时,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解放军渡江南进。1949年夏季,全县为支援前方作战共征粮800万斤,在交通沿线设立了7个兵站,组织担架队、征粮队9.59万人次,出动担架940副,柴草340万斤。 1950年和1951年,县委县政府遵照党中央“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在全县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土改复查,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基层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52年底,全县21个区镇、353个乡,都建立了人民政府。 1950年至1952年,县政府一方面清匪反霸、减租减息、进行土改,一方面继续扩展队伍。1953年,土改完成后,大力发展互助组合作社,同时,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粮棉等重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53年秋,随县遭到严重旱灾,县政府一边抗旱救灾,一边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我记得后来省里拨了一笔专款,兴修黑屋湾水库,这是随县第一个大型水库。”李春明回忆说。 在经历了援藏、回鄂的丰富履历之后,李春明于1988年从省计算机培训中心副厅级领导岗位上离休。60年后的今天,再次见证“新随县”成立,李春明百感交集。他希望新随县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以及惠农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本报记者 许享红 白 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