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公司涉华贿赂案频发
对本土产业发展打击严重
作者:叶书宏
跨国公司涉华贿赂案近日不时见诸报端:先是美国不干胶巨头艾利·丹尼森公司自曝在华行贿被美国证监会罚款20万美元,后有美国司法部披露美国控制组件有限公司向中国9家企业行贿。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向前追溯,跨国公司在华贿赂事件近年似乎不曾离开人们的视线:“沃尔玛案”“朗讯案”“德普案”“IBM案”“西门子案”“大摩案”……几乎每年有新案发生。具有相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规范财务规章制度的跨国公司,为何频陷在中国的“贿赂门”?其危害究竟有哪些? 商业伦理不敌“潜规则” 谈起跨国公司在华贿赂,曾经在两家跨国医药企业供职的周女士对记者说:“这好像是行业的潜规则。” 她透露,一些跨国公司常常请客户出国参加学术会议,顺带安排一些旅游,公司有时并不直接出面贿赂,而是间接或变相要求它在国内的分支机构或经销商实施贿赂,甚至可能给经销商施加压力,让经销商提供回扣,公司事后可以说,这是经销商的个人行为。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跨国公司在华贿赂的行为主要目的还是获得订单、赢得业务,但也有些大企业从长远考虑,试图通过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打击或者消灭市场上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赢得市场垄断优势。 正是由于巨大的商业利益的诱惑,才使得诸多跨国巨头在“潜规则”面前失去道德和法律约束。以西门子为例,美国司法部相关法庭文件显示,2002年至2003年间,西门子在华行贿2500万美元,以此获得总额达8.38亿美元的高压输电项目合同。 中国并非个案。在跨国商业贿赂问题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有之,而后者是重灾区。《纽约时报》援引美国证监会官员的话说,西门子的贿赂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美国司法部网站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美司法部查办违反《海外反腐败法》的案件绝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对本土产业打击尤其严重 当今,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完善市场秩序的双重任务,而跨国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不仅会阻碍本土产业的升级之路,而且会使正在培育中的市场环境更加恶化。 有专家指出,相比于本土企业,跨国公司本来就具备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如果再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市场资源会过度流向跨国公司,本土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不断被蚕食,本土产业也就在无形中受到排挤和压制。 据分析,我国近七成达数亿美元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通用、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医疗器械行业,约两成利润被用来打点关系已经是行业里不争的潜规划,“西门子贿赂案只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客观地讲,中国某些领域存在国货逆向歧视的问题,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不是“国货优先”,反而是“欢迎洋货”。梅新育对记者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质量差异是一方面,回扣、出国考察等诱惑在内的商业腐败也是重要原因。 我国正在探索由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的道路,鼓励企业通过品牌和自主创新赢得市场。跨国商业贿赂无形之中扭曲了商业价值取向,阻碍了中国产业的转型和发展。一些专家警告,如果任由跨国贿赂泛滥,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而且阻碍中国的自主创新。 (新华社记者 叶书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