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带来大变化
——我市积极应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作者:马培春
和全省一样,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今秋全面启动,全市高一新生对高中课程满怀新奇与期待。高中课程改革改什么?改革以后学什么?教育部门作了哪些准备?这不仅是高一新生关注的问题,也是众多家长急于知晓的。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教育部门和部分学校的相关人士。 选修课与学分制 据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新课程设置、选课、学分认定等实施细则,高中生有了选修课,各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开设校本课程。 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学年在各学习领域都要安排一定的课程,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能修习并获得一定学分,总学分修满144学分方能毕业。 自主选修课程是高中课程改革赋予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进入新课程的高中生,会同时拥有不同的班级集体:行政班(进校时分班)和教学班(因选修课分班)。同一班级的学生会因为选修课不同而各有各的课程表。 新课改有新变化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高中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在教材、教学方式、高考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材的变化。全市新课程教材共有4个版本,主要学科为人教版教材,其他学科教材在国家教材目录中选用。各个版本的教材编排特点跟过去相比都有变化:如语文以话题统领全书,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强调思想的多元化;数学入口浅但寓意深刻,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外语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变化之二: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在: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少讲多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设计,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重视学习问题的设计,重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从学生的学习方式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伴互助、意义建构等将成为新的学习方式方法。 变化之三:高考的变化。高中课程改革后,高考将告别“唯分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和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起,共同作为高校选拔录取的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6个方面: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习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具体评价标准由地方或学校制订。 教师“回炉”学教材 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暑假期间,我市20所高中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集中参加了省市两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高中课程改革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习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教材编排意图,全面把握教材内容,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们将课改后高一所开设课程的教材全部学习了一遍,提高了把握、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各高中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落实高中课程改革。随州一中校长蒋从安介绍,他们将组织高一新生和新生家长集中学习高中课程改革的系列政策,让他们消除各种担忧,共同推进课程改革。同时,在新课程的开发设置上,他们将考虑聘请学生家长作为授课教师,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涉猎面。 (本报记者 马培春 通讯员 邱 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