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910亿元治污巨资收获了什么?
——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追踪
作者:皮曙初廖君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涉及8201个项目,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巢湖平均水质为五类,太湖、滇池平均水质仍为劣五类。
    “我国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一些专家直陈我国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并剖析了备受诟病的环保投入“无底洞”现象。
  边治理边污染,“再投910亿元也没用”
    据了解,从2001年至2007年,国家在“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上共投入910亿元财政性资金及银行贷款。近千亿元巨额投资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针、技术路线出现了偏差。王浩表示,我国在一些湖泊水污染治理和富营养化控制关键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为防止我国湖泊水环境进一步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光注重水域治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流域管理,实现“水陆联动”,就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00亿元也很难奏效,还是会边治理边污染。”王浩说。
  环保投入成“唐僧肉”
    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出现环保资金被挪用事件:河南省平顶山市环保部门用1000多万元养超编人员;广东省2000多万元的环保资金被挪用建设政府办公楼等项目……记者在世界湖泊大会上采访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环保投入的确是个“无底洞”。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治理江河湖泊,就是建广场、铺草坪、筑园林,乃至修高尔夫球场,有的地方甚至将河道的两边都砌成水泥墙。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这类“环保投入”更像一个个“形象工程”,有些不仅不能达到治污目标,反而是对环境的破坏。“环保投入挤一挤水的话,我觉得可以挤掉40%以上。”王金南说。
    更有甚者,环境治理的资金变成了“唐僧肉”。审计署“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审计调查发现,很多水污染防治项目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问题,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挪用和截留,涉及水污染防治项目资产闲置的问题金额超过8亿元,有206座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九龙治水”治不住一个湖泊
    来自世界湖泊大会上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揪心:过去50年,我国的内陆湖泊已经减少了1000多个;过去30年,我国被污染的湖泊面积已达1.4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许多湖泊都跨了几个省市,没有将湖泊治理从流域系统考虑,造成追究责任难。涉水、管水的部门多,看似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实现了治水事权的覆盖,实际上却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在治理湖泊污染过程中,技术不是关键,关键是管理,九龙治水,最后谁都没有治好。”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甚至利益个人化。”一些专家直斥,由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监管难度加大,环保资金屡屡被截留、被挪用。“治污体制不改,花更多的钱可能也是枉然。”
  
    (新华社记者 皮曙初 廖君)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910亿元治污巨资收获了什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